盖子庙的老枫树
大柳树于近代消失了,我相信柏树也确实是存在过,因为清代时,叶柏寿甚至朝阳一带,古树苍天,枝叶繁茂,水草丰美,是一个人间圣地,绝非现在的荒芜,后来,建承德避暑山庄尽砍辽西大树。而在建平县三家乡蒙古王陵至今还有几百棵好几百树龄的松树、柏树。看来这个传说也有道理,如果是口口代代相传的,那真实性就更大了。传说与现实有些距离,也有相悖离的地方,如果说原来的万寿是叶柏寿,那大柳树之地就不应该是叶柏寿的辖区,总之历史已无法考究。
历时在变迁,现在的叶柏寿也已经成了一个尴尬的名字。
如今的叶柏寿已经改变了内涵和外延。
随着建平县城区的不断扩大,随着建平县撤县建市的步伐加快,叶柏寿镇,这个完整的概念,也就是原来定义整个城区的概念被划成三个街道,如今整个城市已经不被叶柏寿所涵盖,叶柏寿缩成了一个极小的区域,叶柏寿被叶柏寿、红山、铁南瓜分了。叶柏寿委委屈屈地排在红山文化的红山后面。
叶柏寿只留下一个在全国响亮的名字,那就是叶柏寿火车站。这个名字虽然达不到地球人都知道的程度,只要常出外的人都会很熟悉。
但如今这个响亮的名字的功能也正在被削弱,我曾在网上看见一些人在埋怨、怨恨叶柏寿车站的衰退,如今它的功能和区位优势已经逐渐被锦州、朝阳等车站所代替,枢钮作用也在消失,很多职工都已经被重新分配到这两个城市,甚至赤峰。很多人还不适应,铁路人说叶柏寿铁路成了铁路局生产力改革的牺牲品。叶柏寿,这个全国知名站点,或是中转站的功能正在消失,就像它在城市的功能一样,它在全国的响亮也将随着铁轨的延伸而变得喑哑。
叶柏寿会不会因铁路兴也会因铁路的功能削弱而逐渐走向衰退呢?
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结局。
叶柏寿火车站还保留着一个功能,那就是最后的蒸汽火车还在运行,这个可以成为一个旅游挖掘点的功能,在全国也不多见了。
叶柏寿还曾有一样东西响遍全国,那就是叶柏寿火柴。
那些设计粗糙有着各种系列火花的火柴曾经畅销全国,我想,那个时代的中国人都会用到叶柏寿火柴,或者用来引火做饭或点燃香烟或旱烟,叶柏寿火柴曾经是人们生活中共的必备品。时代在发展,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叶柏寿火柴被时代远远地抛弃在身后。曾经点燃遍地火种的叶柏寿火柴如今也被承包人改名为红山火柴,应景也很时尚。
叶柏寿的名字还会流传下去,我想如果撤县建市时应该对这个名字有所考虑,之前盛传的红山市,虽然将红山文化考虑进来,但赤峰已经有红山区在前面了,我们不能邯郸学步,亦步亦趋,再说凌源也有红山街道,红山太多了反而没有突出红山文化的独特性。建平这个名字虽然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但在全国的知名度也不是很响。我想只有叶柏寿最符合建市后的需要,第一,它的历史很悠久,第二,它在全国很有名,第三,它叫起来很响亮,这就足够了。
2006年因为来回跑叶柏寿-朝阳,在叶柏寿即将拆迁的汽车站,我曾多次研究被标注着叶柏寿城区图的地图,我发现叶柏寿城区图是一尾丰硕的红鲤鱼,在蓝色的背景上,橙红色的地图真的像一条游动的鱼。两条河流的交汇处正好是它的头部,尾部是这个城市的东部,一条河穿城而过,就如同鱼的腹部,而网格状的城市街道如同鱼的鳞,整个鱼呈现跃起的姿势,有鲤鱼跃龙门态势。整个图上只有两处标有绿色,而标注说明上说这是城市绿地。跃起的姿势与这个城市的发展现状极其相符,它已经成为全国百强县了,在发展的后面是满目疮痍的累累伤痕。
我想随着城区规划的修改和扩展,这个图也会慢慢消失了,一个吉祥的鲤鱼形图案也将消失了。
叶柏寿,这个诗意的名字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吗?
(图片来自网络)
(2006年)
小链接
李文立,男,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1985年开始写作,有三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散文、诗歌、小说等作品在《家庭》、《南风》、《演讲与口才》、《辽宁日报》、《辽沈晚报》、《辽宁青年报》、《渤海早报》、《人生十六七》、《辽宁散文》、《辽西文学》、《朝阳广播电视报》、《燕都晨报》、《朝阳日报》、《辽西商报》、《起点》、《红袖添香》、《碧海银沙》、《辽宁作家网》等报刊和网站上发表,并被《特别文摘》、《特别关注》等选刊转载。历时五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泥蝶之舞》共106万字,在《红袖添香》小说网连载。所撰写的风光专题片、微电影在全国获奖。诗歌、散文、小说作品入选朝阳新世纪作品选系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