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解万象〕
杜郎口培养什么人
文/李炳亭
有个名叫袁知春的初二学生,学习成绩很一般,但却热心公共事务,他就竞聘当上了餐厅卫生监督员。
在杜郎口中学,有一个检查卫生的“标准”,“用手摸”,比如黑板和门窗的上沿,凡是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只要伸出手,用五根手指头一抹,如果手指头上有灰尘,就不符合“标准”,而眼睛能看见的地方,比如垃圾桶、桌面、教室地面、窗台,也是“用手摸”,只要有污渍,就不符合“高标”。
有一次,县教育局组织袁知春他们几个班的学生去职教中心参观。他们进了校门,一眼先看见了花圃中的垃圾,也不用吩咐,就自觉地进去拾掇,一人手里抓着满满一大把,垃圾桶装不下了,他们又帮人家去倒垃圾桶。
去参观餐厅时,袁知春走近餐桌,竟然不由自主地用手抹了一把桌面,然后举起来看了看,扬起手来大声说,这个卫生“不合格”,引得大家哄堂大笑。这可不是袁知春好玩,而这就是他的“职业”态度和标准,他的认真令餐厅负责人很尴尬。
河北平乡县组织了一批教师来杜郎口学习,回去后不到两天,竟然有一位女教师把自己的孩子送来杜郎口,而且还带来另一位,自己闺密的儿子。这两位学生都有严重的“厌学症”,逃学且有网瘾,家里人愁坏了,尤其是那位当教师的妈妈,老是因此受家人的责备,“还当老师呢,连自己的孩子都教不好”,她倍受压力,非常苦闷,甚至还患上了失眠症。
她被杜郎口震撼了,就有意识地内内外外转悠着看,看了课堂再看宿舍、餐厅甚至厕所,然后拉着老师不厌其烦地问这问那。她说,这里的孩子如此阳光积极,这样的教育兴许能对治自己孩子的问题。
两个孩子刚来的时候,有着明显的对立情绪,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入了班,班主任就给他们单刀直入谈话了,问他们是什么原因不喜欢上学的,他俩说,写不完作业。那个教师的儿子叫冯钊,冯钊说,晚上写到半夜,第二天上课就困,一打盹就听不好课了,然后晚上还得写作业,白天没学会,作业就写不好,写不好就会挨批评,所以一提上学就心里打哆嗦。
老师听明白了,就故作神秘地小声说,你们难道不知道?杜郎口学校没作业。
两个孩子眼都瞪圆了,急不可待地问,“真的?”老师肯定地回答,“真的!”
果然没有作业!冯钊高兴坏了。令他更高兴的是,如果课堂上自己没学会,下了课小组的同学都会帮自己,他们一点也不急,更没有讽刺挖苦,小组长还安慰他说,你们越不会越要大胆展示发言,同学们也都热情地鼓励他们。冯钊给妈妈打电话说,同学们对自己,“充满善意”。
冯钊刚来了三天就被感动了。这个孩子还乘兴写了这样一段话给自己:来了三天改变了我对自己的认识,我要三月改变成绩,三年改变人生!
老师把冯钊的话打印出来,还做了个玻璃框,挂在教室对面的走廊里。冯钊特意拍了照,给妈妈发彩信。妈妈为这张照片专程来了一趟。
冯钊后来考上了高中,又考进了天津一所大学,他每年教师节都会给自己当年的班主任发短信,他说想念“母校”,想念杜郎口的那些“同学”。今年教师节,冯钊竟然没打招呼,来杜郎口看望自己的老师,当然随行的还有当年一起转来的那个伙伴,他也在上大学。两个孩子还专门去见崔校长,崔校长已经认不出他们了,但丝毫不影响这两个孩子的好心情,他们说,校长,我们永远是杜郎口的学生。
平等地尊重每一个学生,激发每个学生个体的兴趣和自信,引领他们发现人生的价值。“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发现生命”,在杜郎口中学校门口,一面牌子上这样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