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筑梦中坚守 在追梦中前行
——记著名作家、知名编剧李铭的成长之路
文图/郝殿华 编辑/云枫
2015年6月22日,李铭(中)在建设“书香朝阳”专题文艺晚会上接受朝阳电视台记者采访(郝殿华摄)
李铭,一个普通的名字。
1972年12月,他出生于辽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初中毕业后,卖了4年菜,打了6年工,当了8年自由撰稿人。为了实现自己“长大了当一名作家”的梦想,在艰难的岁月中,他以不屈不挠的精神辛勤耕耘,终于让自己的小说和影视剧作品走出了朝阳、走出了辽宁,进而走向了全国和世界。
2015年7月1日,由李铭编剧的电影《为了这片土地》在全国公映,这已经是李铭编剧的第10部电影。9月24日,第六届“中国影协杯”优秀电影剧作评选在北京揭晓,李铭根据自己的小说《寻母》改编的剧本《妈妈去哪了》被评为2014年度优秀电影剧作。
有人惊叹:李铭成功实现了自己当作家的梦想——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和辽宁省作协签约作家,他创作的小说获得了多项荣誉和奖励,令人敬佩。
有人赞赏:李铭出名了,成为辽宁省文化厅艺术研究所创作部的知名编剧,作为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在国内享有盛誉,是影视界的一颗新星。
了解他的人说:追根探源,李铭取得的成功和荣耀背后,却饱含着一路走来的各种艰辛与磨难。
一
当一名作家是李铭儿时追求的梦想。用李铭的话说:“我最爱的是小说,小说是支撑我精神不倒的理由之一。”然而这条道路李铭走的并不平坦,充满了坎坷和艰难。为了实现这个梦,让他付出了太多的体力、精力和物力,同时还要承受来自各方的压力。
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他有妻子、有孩子,但却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单靠写小说来维持生计,从常理来说很难让人接受和理解。对于他写小说的行为,李铭的父亲是不认可的。作为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不相信自己儿子能当上作家。而李铭作为上门女婿,坚持在乡间写作,岳父一家也是接受不了的。在封闭而偏僻的山村,他整天在屋子里看书、写小说,自然会招致非议。有些人说他是二流子,不务正业。也有好心人提醒他:这条道路走不通,早点死心干别的吧。世人的不理解,亲人的疏离,让李铭的内心感到苦闷和压抑。而李铭就是李铭,在他的内心深处,总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写作犹如一把烈火在他身上不停地燃烧。
在朝阳北街卖菜的4年时间里,他每天起早贪黑,生意做得很艰难。于是,他在菜筐里放着笔和本,买菜的人少了,他就开始拼命写作。特别是寒冷的冬天,顶着一件草绿色的军大衣,戴着棉手套,在菜筐里写啊写,简直是着了迷。
有人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生活磨难。在建筑队打工时,他把装水泥用过的纸袋子抚平、剪裁好,用线缝成本子,在上面写小说。他先后当过力工、更夫、伙夫、保管员、材料员,后来,又到酒店当保安,不管是什么样的境遇,他爱好文学的信念始终没有变过,坚持文学创作从未间断。在辽河油田打工时,晚上,同宿舍的人早已进入梦乡,他却在自己床头小灯的照耀下奋笔疾书,笔耕不辍。
李铭说,在他写作最困难的时候,面对亲人和外界对他的冷嘲热讽,他在故乡孙家湾集市边上,租了一间阴暗的小房子,一口气创作了16天,但写出来的作品却一篇也没有发表。即使面对这样的窘境,甚至在他产生困惑和迷茫的时候,他仍然没有放弃心中的梦想,没有向后退却一步。后来,他又在城里租房蜗居,苦苦煎熬,忍辱负重地度过了长达八年的“自由撰稿人”生活。面对这一切,李铭说:“挺住承受是一阵子,挺不住承受是一辈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1993年3月24日,李铭的第一篇小说在报纸上发表,那是他的处女作。这看似简单的一篇文章,不仅让他感到无比欣慰,也让他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同时也激励着他朝着梦想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正如他自己所说:“这是对我拼搏的肯定。什么事都要试一试,不试试怎么能说不行呢?” 不久,他写的其他文章,也陆续在他打工的城市《兴城市报》上发表。
不管是在朝阳卖菜还是在外地打工,超负荷的劳动让李铭吃尽了苦头,但没有压垮李铭坚持写作的意志和信念。他说:“人就是要争一口气!”功夫不负有心人。1996年的冬天,天气格外的寒冷。他写成了小小说《日子》、《神嘴》、《卤水点豆腐》、《女人不是月亮》等,朝阳人民广播电台的文学一刻钟节目播出了他的小说专题。此时的李铭欣喜若狂,犹如看见了黎明前的曙光,从内心往外感到无比的愉悦,对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更加充满了自信和力量。
二
李铭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真的会成为著名作家和知名编剧。但他自己知道,从小就追求的梦想,一定会激励自己从大山深处走出去,走到外面那个精彩的世界。
当年,在辽宁省文学院首届“新锐”作家班上,他看到了自己与其他大作家在经济上的落差,看到了自己与其他同学在写作上的差距。落差容易让人产生仰望,差距可以让人看到潜力,落差和差距对李铭来说更是一种动力,激励了他创作的勇气和信心,强化了自己内心的坚毅和坚持。
李铭说:“写真正意义上的小说,是从2002年的那个春天开始的,我相继发表了几十篇短篇小说。虽然自己满意的不多,但毕竟鼓舞我朝着梦想迈出了新的步伐。”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以后日子里,李铭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
正是靠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对写作的悟性,李铭的写作生涯终于迎来了百花盛开的春天。他的小说不仅在《鸭绿江》等杂志发表,还多次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作家文摘》《作品与争鸣》等杂志转载。短篇小说《幸福的火车》和《娘家侄儿侯赛寅》分别获得第四届和第五届辽宁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幸福的雪花》和《寻母》分别获得2005年和2007年《鸭绿江》年度小说奖。长篇小说《民办教师》,获得2009年辽宁十大好书奖。他还创作了多部电影剧本,胶片电影《磨剪子戗菜刀》获2006年十大优秀国产影片,并代表中国参加芬兰、希腊等国家和地区展映活动;数字电影《村官李八亿》获第十届数字电影百合奖优秀影片奖、话剧《木匠村官》获得多项奖励,并作为反腐倡廉的经典作品在省内44个市、县巡演, 2015年进京演出又获得好评……
面对扑面而来的各种奖励和荣誉,李铭感到自己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在心灵深处总是贮存一颗感恩的心。2015年8月23日,李铭走上朝阳龙翔书院公益讲堂,以“我的读书我的写作我的成长”为题,用心讲述了自己为了实现梦寐以求的夙愿而走过的心路历程。他说:“在我的文学创作道路上,遇到了很多贵人。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需要这样的拐杖来扶持一下。”他在《我与小说,不得不说》一文中感慨地说:“住在一个城市里,大家都在默默关注我的成长,渴望看到我的辉煌,而我也一直在心里默念这些我生命里的贵人,你们的慷慨成就了我今天的坚强。我是幸运幸福的,赶上了这样的好时候,遇见了这么多贵人。”
他没有忘记启蒙老师邸玉超在电话里告诉他,朝阳作协推荐他参加辽宁省文学院首届“新锐”作家班学习,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没有忘记《辽宁日报》在重要版面为他提供《散文专栏》,并对他进行多次报道;他更没忘记与他素不相识的著名文学评论家杨利景老师对他的期望、关爱和担忧的话语;他没有忘记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李宏林论述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是一个作家的起点”对他的启发;他没有忘记人民艺术家李默然鼓励他“扎根生活,要写出接地气的作品”的嘱咐;他没有忘记一位观众看完话剧《代理村官》给他的留言.……
李铭走出了大山,实现了当作家的梦想,但他没有忘记大山对他的抚育,没有忘记家乡这片热土为他提供的创作素材,没有忘记妻子对他的支持和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命运的改变,让他更深悟苦难能教会他坚毅,磨练了他的意志,也给他换来了幸福。李铭说:进城了,富裕了,我的生活改变了,但农民的质朴在我身上留下了永久的烙印。
三
2015年8月23日,朝阳龙翔书院邀请李铭讲课,他用精练的话语,凝炼底概括出他的“成功圆心”说:“作为一名作家,要有热爱之心;要有悟性;要坚持和勤奋;要有技巧和知识。”
为了储备知识,李铭刻苦读书和学习。家中贫穷,买不起新书,他就到朝阳公园书摊买旧书。在外打工期间,他不顾别人的白眼,挤时间到阅览室看书,还到废品收购站淘书,将自己选中的旧书以一元钱一斤的高价买回来阅读。对别人不愿意看、或者要扔掉的报纸杂志,每当阅览到有自己喜欢的文章,他都要剪下来,贴在使用过的废弃帐页上供自己阅读学习。有一段时间,这些书籍被他装到袋子里放在厢房的房顶,下雪的时候,他必须上房顶把落到袋子上的积雪扫干净。那时候,他在心里暗想:我要善待这些书籍,总有一天,我的亲人们也会认识到它们的价值。
少壮不经勤学苦 老来方悔读书迟。不管是在卖菜还是在打工的艰苦岁月,李铭都没有浪费和虚度难以忘怀的光阴,用读书学习来冲淡和消磨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正是这种求知的欲望和孜孜不倦的阅读,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充实了李铭的业余生活,拓展了他的思维空间,提升了他的文学水平,为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李铭成功了、出名了,出去讲学的次数多了,外出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多了,听到表扬和赞美的声音多了,但他没有陶醉,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说:“生活是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我的生活经历是我创作的宝贵财富。”人们常说,岁月可以改变容颜,却未必改变一个人的坚守。为了坚守文学创作的底线,他对自己提出了忠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回溯过去,我是看过电影《磨剪子戗菜刀》后,才知道朝阳有个李铭,在内心深处暗暗祝福过他。之后,我从网上拜读过李铭的一些作品,让我在感动之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年,我听过许多讲座,但真正让我心动、流泪的讲座不多。日前,在龙翔书院倾听李铭的讲座,我一直用湿润的眼睛看着他……
听完讲座后,我阅读了李铭赠送的短篇小说集《星星点灯》,又从网上购买了他创作的中短篇小说集《村官李八亿》和长篇小说《民办老师》,阅读后总是让我思绪起伏,心潮涌动,不觉间产生了一股力量,激励我前行。
李铭的小说,给我的总体印象是:他用生活化、口语化的叙事语言,将他熟悉的农村生活、打工者的经历写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从他的一些小说中也可以看出:不管是他鞭挞社会的丑恶现象还是描述普通百姓的生活痛苦,以及刻画令人憎恨的人物,都以对文学和生活的认真态度,不怀疑、不抱怨,总给人一种向善、向暖、向阳的情怀和正能量。看得出,他写小说不仅是用力、用脑,更是用心、用情,那样的质朴而深刻,那样的真诚而挚热,让我从中得到了对人生态度的感悟和人生价值的深邃思考。
有人说:人生有两条路,一条需要用心走,叫做梦想;一条需要用脚走,叫做现实。李铭作为一名从小在黑土地上摸爬滚打的农村娃,对生他、养他的乡村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自学成才的他,将儿时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并完成了由著名作家到知名编剧的跨越,同时也为自己今后的创作道路确立了新的目标和规划……
龙翔书院院长秦朝晖曾这样评价李铭:“李铭有永不服输的坚韧,他的成长是内心的成长,是不服输的成长。”作为一名作家,要想写出优秀的作品,不仅要用技巧写作,重要的是带着感情用心而又真诚地写作。只有这样,作品才能真正打动读者,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铭做到了。
为了集中精力专心创作,李铭辞去了创作部主任职务。用他的话说:请关注我的朋友们放心,我的小说和剧本一定会写得更加阳光!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眼下,李铭正沉下心思,要在两年内完成与辽宁省作协签约的第二届重点作品扶持选题长篇小说《热的河》的创作。
我们期待李铭,也相信李铭,一定会用自己执著的追求与坚守,早日奉献给广大读者一部新的力著。
小链接:
郝殿华,男,汉族,1954年出生于辽宁省黑山县。1976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校地球物理勘探专业,1987年毕业于中国新闻学院新闻专业,退休于辽宁省第三地质大队,高级政工师、调研员。现兼任辽宁省企业文化学会特约研究员,朝阳市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国土资源报和中国矿业报特约记者。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和企业文化设计工作,迄今发表新闻作品1625篇,论文78篇。2003年出版了专著《企业形象的打造》一书。2008年5月,考取国家高级企业文化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