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伤感的阳光城邑
图/李彦丽 王桂萍 安静 李佳军 本网编辑 整理
公元1984年,暑期刚刚结束,地处偏远的辽宁省北票市黑城子高中,又迎来了一批衣着朴素、阳光开朗、年龄稍大的新生。
说“衣着朴素”,是因为这群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北票市北部乡镇,而且大多是出身寒微的农家子弟。报到那天,众多学生当中,脚上穿着黄胶鞋、身上穿着带补丁衣服的不在少数。虽然也有一些来自城里或是农村“吃国库粮”家庭的孩子,但也不过是脚穿皮鞋、衣装新鲜一些罢了。那个年月,物质还是相对匮乏的。
说“阳光开朗”,主要是这群高中生双眸清澈,一脸单纯。举手投足间,掩饰不住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那是一种基于善良甚至天真的纯净心态,既没有被世俗污染,也看不到任何的茫然。哪怕是脚上穿着旧鞋子、没穿袜子,或者骑着掉了脚蹬子、没有座皮子的自行车,照样乐乐呵呵,一副没心没肺的样子。
说“年龄稍大”,是指这批高中生的平均年龄,要比重点高中的学生高出1至2岁。那个时候,农村初中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与城市初中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再加上当时的农村经济水平比较低下,有不少农家子弟受家庭贫困、先天智力条件、后天教育水平等主客观因素影响,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学习成绩总体滞后,因而在初中阶段,很多人被迫留级过。也有的是受家庭条件制约或父母观念影响,上小学就比较晚的。总之,这批新生,以18岁至20岁的学生居多。
就是这样一群简单纯粹的青年学子,在这所极其普通的农村高中,以三年的青春时光,开始了自己的逐梦苦旅。
说到“苦”,不单是指学习的艰辛,也包括了在千余天的校园生活中,必须经历的点点滴滴。譬如:味道发酸,中间不熟,没有“窟窿眼儿”的窝窝头;少有荤腥,清洗不净,表层浮着一些螟虫的白菜汤;铁炉熄火,脸盆结冰,手脚都要被冻伤的教室与宿舍。那个时候,哪位同学若从家里带来了玉米面大饼子、鸡蛋酱、炒面,作为难得的奢侈品,很快会被室友一扫而光……
就在如此艰苦的岁月里,这些心地善良、意志坚强、骨子里不向命运低头的青年人,彼此之间建立了十分特殊的友谊与近乎于兄弟姐们的朴素情感。大家互帮互助,为了省事儿一个饭盆(盒)吃饭,为了取暖一个被窝睡觉,像一群傻傻的小猪、笨笨的小狗一样,用身体、心灵温暖着对方,对抗着困难。
学校坐落在原清朝王爷修建的一座古城里面,故有“黑城子”之名。也许是地灵人杰的缘故,这里曾经走出过不少优秀人才(譬如著名文化学者、作家、翻译家高海涛等),也演绎了不少激动人心的故事。
但对于1984年入学、1987年毕业的这届学生来说,一切似乎显得比较平淡。高考结束后,只有极少数学生被中专以上的高等学府录取。余下的,个别人提前去当了兵,有少部分人选择了异地复读,更多的人则走上了社会——大都是打工、务农或者学技术。也有非常少的一些人,靠父母、亲友等社会关系,以接班、招工等形式到企事业单位谋得了一份工作。
如今,28年过去,回首高中三年,能反映在纸面上的记忆,怕是只有那些泛黄的老照片了。
那个时候,尽管已经有了彩照,但是因为太过昂贵,是很少有人能照得起的。即便是黑白照,也多是按“吋”来计量的。对于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来说,照黑白照片似乎也是一种奢侈。
受当时条件所限,青年学生照相,只要衣服不破,裤线笔直,头发有型就很牛了。如果能穿双锃亮的皮鞋、戴块机械的手表,当然就更牛了。或者,站到照相馆早已布设好的美景面前,骑着一台大摩托,穿着一身过时的旧军装,戴着一顶不知哪来的大檐帽,在头上别个漂亮的发卡,借用别人的西装领带……那感觉,似乎美得不行了。
走出学校、各奔前程的那几年,很多同学靠写信保持密切联系。不是因为8分钱的邮票、2分钱的信封谁都能买得起,而是一份思念、牵挂难以释怀。慢慢地,随着很多人逐渐成家立业,受生儿育女等生活、工作压力所困,同学之间的书信联系越来越少,直至没有了音讯。成百上千的老同学,在各自的生活轨道上忙碌着,在不同的空间打拼着。除了同在一个地方工作的同学还能保持联系、时常聚会外,很多老同学逐渐淡出视野,似乎谁也顾不上关心谁。
后来,尽管有了BB机、手机,但是因为长期失联,没有电话号码可供联系,又不知道准确地址,因此,多年不见的老同学,依然是人各一方。想见一面、聚一聚,总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
于是,那些“有心”的、妥善保存了不少老照片的同学,便通过翻看这些已经泛黄甚而模糊的“纸片”,来抚慰自己回忆青春岁月、渴望见到老同学的迫切心情。
毕业28年后的2015年12月12日,八四级文科班李彦丽、王桂萍、安静、李佳军等老同学,将自己收存的照片拿了出来,交到《今日朝阳网》编辑的手上,为我们展示了那个年代黑城子高中毕业生的珍贵图像资料,成为记录那段青春岁月的“代表”作和宝贵见证。
据了解,令人感慨、忧伤然而却无奈的是,尽管该文科班毕业生的平均年龄只有49岁左右,正值生龙活虎、青枝绿叶的好年华,但是已有3位同学因病和车祸过早辞世了。
某日聚会,这些毕业生中的一位老同学颇有感慨地告诉小编:“慨叹人生苦短的同时,应该珍惜什么,牢记什么,传承什么,成了所有老同学应该严肃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在世风浮躁、三观变异的当下,人世间更需要积极、阳光、健康、向上的力量。因此,人性、人情,似乎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值得珍重……”
现在,这些老同学大都有了自己的事业或者安身立命之所,而且已经有很多人当上了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毕业28年后老同学再见面,大家嬉笑着,打闹着,调侃着,似乎刚一见面就恢复了当年的纯劲儿,找到了心无芥蒂、两小无猜的美妙感觉。闪闪泪光中,分明有一种同胞之情在流动,在升华,在燃烧!
回首那段高中岁月,他们当中的一位老同学说:“虽有遗憾,但是没有伤感。那段看似复杂、艰难的人生历程,能在无愧无悔、无忧无虑中走过,也是挺好的。”
但愿小编整理的这段文字,以及在本网发出的图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唤醒”更多的“老同学”拿起笔来,写出那些感人肺腑的老故事。或者翻找出当年的老照片,让我们一起重拾青春记忆,感悟岁月静好;告慰多彩人生,融入传统文化;弘扬人性之美,传递情感力量!
如果您有老故事、老照片提供,敬请发至《今日朝阳网》邮箱:299638275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