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日朝阳网》独家推出盘古开天与云蒙山天宫星相阵图探秘九、南海观音——云蒙山远古文化探秘(之九)雷艳华 南海观音位于云蒙山南麓莲
《今日朝阳网》独家推出
盘古开天与云蒙山“天宫星相阵图”探秘
九、南海观音——云蒙山远古文化探秘(之九)
雷艳华
“南海观音”位于云蒙山南麓“莲花谷”的“观音峰”上,周围分布有“石莲花”、“石熊”、“石海狮”、“石椅”、“石鼠”、“石象”、“石狮”、“观音送子石”、“善财童子石”、“观音打坐石”等大量积石雕塑群。这些石像大多由一整块巨石依山就势按不同位置雕琢而成,有的单独伫立,有的两两相依,其造型之完美,结构之和谐,表情之丰富,风骨之强劲,堪称巧夺天工。这些石雕描形画态,个个都是惟妙惟肖。而“观音石”只是一块立石,突兀高耸于周围的积石群中,并无具体形象,直令人不解;在其脚下一块平坦的巨石上却呈现出双膝跪拜的深深凹痕,不知要经多少代人的虔诚跪拜才能磨成。观音石正前方山梁下,大约不到百米的距离,两块巨石对开,如同一座门,只能容人侧身而过,门前两侧对称生长着“不死树”。站在岭下再回头看,“观音巨石”已呈现出“白衣女观音”头顶珠冠手握净瓶的庄严法相,尤其是在满山的云涛雾海中,“观音”犹如从云海中飘飘而降,停伫于一片绛紫色枝条的菩提林海中,其神奇令人震憾。盘古开天与云蒙山“天宫星相阵图”探秘
九、南海观音——云蒙山远古文化探秘(之九)
雷艳华
其实细想一下不难明白,“观音石”体现的正是佛教的“实相无相”理念。即《金刚经》中所言:“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实相”指世间事物本来的面貌或状态。佛教认为,实相也就是无相、空相。“无相”与“有相”相对,是指摆脱对一切事物的有相认识后感悟真知的最高境界,即“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有相”指具有外形、能区别于其它事物、会生灭变化的事物。佛教认为万有皆空、心体本寂,所以“有相”就是“造作之相”或“虚假之相”,本质其实还是“无相”。《金刚经》文末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至此或许我们就能明白,“南海观音”中所谓的“南海”,指的并不是南部实际的大海,而是云蒙山南麓的“云海”。云蒙山云气兴旺,每到云海时节,一阵阵云雾汹涌而来,千层云海茫茫,万丈雾涛滚滚,山峰被云雾笼罩着,如同一座岛屿隐现在云涛雾浪中。同样的道理,“紫竹林”也并非指由竹子构成的森林,而是指由紫色“西海菩提树”构成的林海,这种树开小白花,清香美丽,体现的正是印度普陀洛伽山的圣境。印度语“普陀落迦山”,意思是“美丽的小白花”,音译补陀落迦山,或补但洛迦山。也有译为海岛山,或小白华(花)山,又名光明山。观音菩萨住此山中,常放光明,表示大悲光明,普门示现,因而得名。观音菩萨来到东土,普陀落迦山也搬到中国,可以说云蒙山正是观音在东土落脚的“普陀落迦山”,即《华严经》中所描述的:“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伽山,彼有菩萨名观世音自在。”又云:“海上有山多圣贤,聚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香遍满,众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善财童子受教向南而行,渐至此山:“见其山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翡郁,香草柔软,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伽跌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唐三藏玄藏法师之西游记中亦载:“布怛洛迦山,此山山径危险,岩谷崎岖,山顶有池,其水澄清如镜。有大河绕山,周流二十匝,入南海,池侧有石天宫,观世音菩萨往来其间。”
“观音菩萨”本源印度,是佛教中“西方三圣”之一。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纪之间,其创始人释迦牟尼稍晚于中国道教创始人老子的年代。佛教的正式传入和发展大约在两汉之际,而民间的交流可能要更早。作为外来宗教,它有一个与本土宗教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佛教的哲理与中国的儒、道文化相结合融会,对中国的思想、文化、艺术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云蒙山作为远古时期的大型露天道场,中国道教的发祥地,除了分布着大量的星相积石群奇观,还多处分布有道教、佛教人物(如弥勒佛、孔雀大明王等)的雕像群,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道教中的“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道人(女)”,在佛教中分别被称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体现的正是佛教与道教的互相吸纳与融合,佛教的“一即一切”和道教的“道生一,一生万物”可谓“异曲同工”。据《历代神仙通鉴》卷记载:慈航真人是普陀落伽岩潮音洞中一女真,相传商王时修道于此,尝以丹药及甘露水济人,南海人称之曰慈航大士。而女真正是中国古代生活于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观音”在印度佛教中,本为男像,传到中国,经中国佛教的本土化后,变身为女像,可以说云蒙山正是中国化佛教中观世音女性形象(也即道教中的慈航真人)的发祥地,是印度佛教转化为中国佛教的起源地。
按佛经载,观世音是鹫岭孤竹国祗树园施动长者第三女妙善的化身。孤竹国诞生于商朝初年(约公元前1600年),据《史记•伯夷列传》注引《索隐》所记:“孤竹君是殷汤三月丙寅日所封”,是为孤竹侯国。孤竹在殷商之前是原始部族。孤竹国兴于殷商,衰于西周,亡于春秋。从立国到灭亡存在约940年(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660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554年(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是商朝在北方的重要诸侯国;后386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660年)是周朝的异姓诸侯国,处于燕国控制之下。辽西朝阳正是古孤竹国和后来燕国的领地。“祗”是敬,恭敬的意思。所谓“祗树”正是“暴马丁香树”,也叫“佛家吉祥树”、“西海菩提树”、“白旃檀树”。云蒙山西海菩提树分布最广,数量占中华第一。按《观世音菩萨本行经》记载:“白云闹处名仙地,百花林内净无尘。涧松千载鹤来宿,月中香桂凤凰栖。”也可以肯定妙善公主修道成佛的“香山”——“普陀落迦山”正是古云蒙山。至今,在距云蒙山“观音峰”大约30华里的地方,有一个村仍叫“孤竹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