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开天与云蒙山“天宫星相阵图”探秘系列篇

摘要:《今日朝阳网》独家推出盘古开天与云蒙山天宫星相阵图探秘十、弥勒菩萨(弥勒佛)——云蒙山远古文化探秘(之十)雷艳华  弥勒佛石像位于

《今日朝阳网》独家推出
盘古开天与云蒙山“天宫星相阵图”探秘
十、弥勒菩萨(弥勒佛)——云蒙山远古文化探秘(之十)
 雷艳华

  “弥勒佛石像”位于云蒙山“中国地图”西北侧青龙冈上、北斗七星之第四星“天权星”积石群中。这尊由石头雕成的弥勒佛像,佛头、佛身和佛座各个部分比例匀称,形态逼真。弥勒佛头顶部光平,眼睛和嘴清晰可见,特别是两只眼睛炯炯有神,放出慈悲的光芒。弥勒佛身由一块巨石构成,丰满圆通,明显地露出能容天下的大肚尊型。弥勒佛的右手处,是一丛树木,似是那串佛珠演化而来。佛腿部回弯,盘膝端坐于石头雕成的半圆形莲花宝座中。整尊佛像气魄雄伟,法相慈严,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弥勒菩萨,佛教八大菩萨之一,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常被尊称为“弥勒佛”,即未来佛,或东来佛祖。弥勒,意译为“慈氏”,弥勒是姓,名阿逸多,译曰无能胜。或言阿逸多为姓,弥勒为名。公元前六世纪人,与释迦牟尼同时,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后随释迦出家,成为佛弟子,他在释迦入灭之前先行去世。佛教有三世佛: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佛。过去佛为燃灯佛,现在佛是释迦牟尼佛,未来佛为弥勒佛。燃灯佛是过去世为释迦菩萨授记的佛陀。释迦牟尼佛是现在世为弥勒菩萨授记的佛陀。在《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里,释迦回忆说:“弥勒发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于其后乃发道意。于此贤劫,以大精进,超越九劫,得无上真正之道,成最正觉。”释迦牟尼在他众多弟子中选择弥勒作接班人,予以授记,“次当作佛”,贤劫千佛之第五尊佛即弥勒佛。

  弥勒以修慈心观而闻名,因修唯识观而著称于世。《解深密经》释迦以瑜伽了义之教,传与弥勒,九百年后,畅弘于世。在《华严经·修慈分》里佛告弥勒:“愿常安乐者,应修慈心以自调伏。如是修习,于念念中,常具修行六波罗蜜,速能逮及诸忍之地,速得圆满无上正觉。”“若舍分别,离我我所,此则名为广大之慈。先世已来,所有罪障,皆得除灭,不久当证无上菩提。佛子,一切菩萨,皆应如是修习慈心。汝以修慈,名为慈者。”弥勒修唯识观,渊源弥久。《楞严经》载:“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出家。时佛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历劫以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至燃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乃至尽虚空,如来国土,净秽无有,皆是我心变化所现,今得世尊授记,次补佛处。”弥勒的唯识观,不仅否定了娑婆世界外境实有,更彻底地把虚空世界所有佛土,一笔勾销。这种不存一法的精神,后来被禅宗六祖慧能所继承:“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主要讲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的事迹。兜率天的意思是“具有欢喜”,意译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乐天,佛经记载乃“欲界六天”之第四天,是弥勒成佛前之居处。在该经中释迦牟尼回答优波离说:“时兜率天,七宝台内,摩尼殿上,狮子床坐,忽然化生,于莲花上,结跏趺坐,身如阎浮檀金色,长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与诸天子各坐华座,昼夜六时,转大法轮,度诸天子。”云蒙山青龙冈上北斗七星中这尊“弥勒佛”,位于七星中的第四星,与佛经所载的“第四天”相合,旁边即是“石狮”,周围石头雕成的“华座”无数,呈现的正是弥勒在兜率天与诸天演说佛法的景象。青龙冈上遍生西海菩提树,《弥勒下生经》说他以后将从兜率天下生此世界,在华林园龙华树下继承释迦牟尼而成佛,其源迹证迹即出于此。弥勒开口便笑大肚能容的形象,与印度佛教中其它佛像的正大庄严明显不同,可说是地道的中国特色。在道教中弥勒又被称为“弥勒真人”,燃灯古佛被称为“燃灯道人”,可见佛与道的相互交融由来已久,且相互影响至深。“慈悲心”是所有宗教的本心,在佛教中以大慈弥勒菩萨与大悲观世音菩萨为代表。云蒙山主峰座东朝西,呈“如来大佛”之形,以“太上老君”为眼,以“中国地图”——伏羲“先天八卦图”为口,南侧“观音菩萨”与西北侧“弥勒菩萨”左右相辅,体现的正是“天人合一”、“万教合一”、“万法归宗”的合谐思想。应该说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和在中国的重新兴起,早在释迦牟尼的意料中,弥勒佛被称为未来佛、东来佛祖,其意即在于此。

  至此可以说云蒙山正是古印度神话传说中的名山——须弥山,是诸山之王,世界的中心。佛教所说的须弥山四方咸海之中有“四洲”,指的即是以云蒙山为中心的东、南、西、北四方区域,后人把四洲的含义和范围不断扩大,以至最终将须弥山神话为传说中的乌有。印度耆阇崛山,意译作灵鹫山、鹫头、灵山,是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的山峰,因系佛陀说法之地而闻名。其山顶东西长,南北狭,山中园林清净,福德聚集,是历来诸佛贤圣的住处。佛陀乐居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共住,宣说佛法妙义。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九对此山亦有详细记载:“宫城东北行十四五里,至姞栗陀罗矩吒山。接北山之阳,孤摽特起,既栖鹫鸟,又类高台,空翠相映,浓淡分色,如来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广说妙法。频毗娑罗王为闻法故,兴发人徒,自山麓至峰岑,跨谷凌岩,编石为阶,广十余步,长五、六里。中路有二小窣堵波,一谓下乘,即王至此徒行以进;一谓退凡,即简凡夫不令同往。其山顶则东西长、南北狭,临崖西埵有砖精舍,高广奇制,东辟其户,如来在昔多居说法,今作说法之像,量等如来之身。”云蒙山山顶东西长,南北狭,从南侧远看整个山体呈大象之形,象头朝西;从北侧远看整个山体呈两只大象之形,前侧是一只小象,后侧主体是一只大象,象头朝东,如一对母子悠然前行。山中园林清静,是古来道家圣贤们的修仙之处,其山形及人文环境与印度灵鹫山几乎完全一致,可以说佛教传入中国后选择云蒙山作为佛家净土不是偶然的。

  古代汉文史籍中,有秦始皇时沙门室利防等18人到中国的记载。据《善见律毗婆沙》记述,在阿育王时代,佛教第三次结集后,曾派大德摩诃勒弃多至臾那世界(原注:汉地);派末世摩至雪山边国。云蒙山上的“石孔雀”雕塑及大量佛教文化遗址正是“阿育王”的“孔雀王朝”时代佛教即已传入中国的象征。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