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独家推出
盘古开天与云蒙山“天宫星相阵图”探秘
南天门(二郎真君)——云蒙山远古文化探秘(之十二)
雷艳华
“南天门”位于云蒙山南麓司杖子组张咵沟的正梁顶上,两岭对峙,石墙高耸,如同一座大门,正对北斗七星与北极星,气势雄伟。站在岭下仰头望,如接云天。岭上巨石排列成阵,如同古长城遗址,人称“天梯”。石门两侧各有一块奇石,状如神兽,形同门神。其中东门侧的形如卧虎,西门侧的状如“哮天犬”。更奇特的是在西门一侧的石壁上,留有杨二郎“登天”的五个硕大石脚印 ,五趾清晰,暗含“五行”之数。在道教神话中,“南天门”是进入玉帝天宫的门户,是得道升天的必由之路。云蒙山“南天门”上这五个登天的石脚印和“哮天犬”正是后人称杨戬“肉身成圣”的缘起之所在。
《辞海》中注:“二郎神,神话人物。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及戏剧《宝莲灯》等俱引用。《宝莲灯》称二郎神为三圣母 (华山圣母)之兄,住灌江口。小说称二郎神姓杨,名戬,住灌口。”云蒙山“南天门”西侧的山口直通“小凌河”,在早晚或水汽云雾多的时节,河面上的水汽形成云雾涌入山中,势如波翻浪滚,其景象令人震憾,这是“灌口”得名的由来。元代《西游记杂剧》第一本第八出写观音菩萨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奏过玉帝,差十方保官”暗中护送,其中第四个保官就是“灌口二郎。”后来的《西游记》、《封神演义》及戏剧《宝莲灯》等把“灌口”写作“灌江口”、“灌江”可说是直接导致人们误会二郎神居住地的一个主要原由。《西游记杂剧》中有一支《越调·斗鹌鹑》描绘了二郎神的威严形貌:“看了些日月盈亏,山河变迁。灌口把威施,天涯将姓显。郭压直把皂鹰擎,金头奴将细犬牵。背着弓弩,挟着弹丸。灌锦江头,连云栈边”。“背着弓弩,挟着弹丸”擎鹰趋犬的杨二郎其实正是一个远古时期的勇武猎人形象。
“二郎神”后被称为玉帝的外甥,那么他的母亲“瑶姬”应是玉帝的妹妹,西王母之女,而非炎帝那位未嫁而死的女儿。《镛城记》:“瑶姬,西王母之女,称云华夫人,助禹驱鬼神,斩石疏波,有功见纪。今封妙用真人。”此说又见五代蜀杜光庭《墉城集仙录》卷三所记。如此西王母(王母娘娘)也就成了玉帝的母亲,而非玉帝的妻子。这关系就有点乱了。合理的解释是“瑶姬”并非玉帝的亲妹妹,而是堂妹,如此西王母就是玉帝的长辈。按晋朝葛洪的《枕中书》中记载:混沌未开之前,有天地之精,号“元始天王”(盘古氏),游于其中;后二仪化分,元始天王居天中心之上,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又经数劫,与太元玉女通气结精,生“天皇”“西王母”,“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其后伏羲、神农、黄帝皆是“人皇”后裔。按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人皇九头,乘云车,驾六羽,出谷口,兄弟九人,分长九州,各立城邑,凡一百五十世,合四万五千六百年。”按《汉唐地理书钞》辑《荣氏遁甲开山图》云:“人皇兄弟九人,生于刑马山,身有九色。”当是其所本。那么最早的“三皇”应指天皇、地皇、人皇,是上古早期的原始初民时代,属母系氏族时期;到伏羲、神农、黄帝则处于上古中期氏族联盟时代,进入父系氏族时期;如孔子《家语》所言:“自伏羲以下皆称曰帝”,并非称“皇”,直到秦始皇才开始把“皇”与“帝”合在一起,始称“皇帝”。汉代史学家孔安国认为“天皇、地皇、人皇”之说过于荒谬,便乱改史书,把伏羲、神农、黄帝称为“三皇”,可说是后世“三皇五帝”之说一直错乱不清的肇始。
不管怎样玉帝的妹妹或堂妹嫁给一个普通的氏民,无论是在天国还是在人间都被看成是不正常的,因此才会被玉帝压在“桃山”,有了二郎神的劈“桃山”以救母。他的“第三只眼”,极可能是额前所佩饰的宝玉,《山海经》中记载的远古祭祀礼仪中已用到玉器,但玉器又非普通人所能随便佩戴,这说明二郎神的出身确实显贵,宝玉应是他的母亲瑶姬所留。而云蒙山众岭间最多的恰是玛瑙玉石,尤其是木化玉石。至于“三圣母”应是玉帝的女儿,是杨戬的表妹,而非亲妹,如此便解释了也曾“劈山救母”的杨二郎何以要变得无情无义把同样嫁与凡人的“三圣母”压在华山下,引发沉香的再次劈山救母,这可说是杨戬对他的舅舅玉帝的最直接报复,按天条律令,玉帝看他的女儿“三圣母”被压华山之下也只能哑口无言。后来《封神演义》写杨戬收服梅山七怪,女娲娘娘驾临赐给杨戬“山河社稷图”,杨戬将图挂在树上,顷刻间,崇山峻岭峦峰突起,曲折凹凸变幻无穷,袁洪被迫躲进山里,精疲力尽后,被杨戬抓获带回周营。其所谓的“山河社稷图”正是云蒙山上的“中国地图”,也即伏羲的“先天八卦图”。云蒙山下遍布崇山峻岭,人在岭中走,极易迷路,此时登到岭上,只要能看到云蒙山上的“中国地图”,就能辨清方位了,这幅“地图”可说是山海中行走的指路航标。云蒙山前西侧有“三圣母”峰,北侧石林中有巨石状若“宝莲灯”,东侧有所谓天生地造的“石猴”——孙悟空,可说正是《宝莲灯》、《封神演义》及《西游记》中神话故事的起源地。
《封神演义》对二郎神的哮天犬名叫“细腰”的有这样的描述:“仙犬修成号细腰,形如白象势如枭。”说的即是这只哮天犬是“白色”的。云蒙山上的石头正是由白绵石构成,历经沧海桑田的变幻,如今的石质表面覆满墨色苍苔,但敲开它的内里,依旧洁白如玉。在“南天门”的西门垜,当地人称“纺车台”,传说有“老妇人”曾在此纺线,教导“氏民们”织布穿衣。“氏民”而非“市民”,说的正是远古时期氏族部落时代人们就已学习纺线织布。这个教导人们纺线织布的“老妇人”其实正是轩辕黄帝的妻子“嫘祖”,黄帝有四妃十嫔,正妃为西陵氏,名嫘祖,她教人民养蚕缧丝,织出丝绸做衣裳,故有“先蚕”的称号。云蒙山地区素有“三月楸皮四月椴”之说,其意思是三月核桃楸树皮四月紫椴树皮离骨,最易剥皮取丝织布。紫椴作为云蒙山第二大树种,至今仍分布有680亩,6万余株,属国家II级重点保护树种,生长在海拔五六百米以上的山体中上部区域,花黄白色,也素有“菩提树”之名。核桃楸也是云蒙山面积较广的一大古老树种,分布在山谷中各处,一些历经多次砍伐的数百年树根桩曲曲虬结,苍桑而遒劲,如同树中的老神仙。《山海经·海外北经》载:“欧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其注释为:“欧”同“呕”,“欧丝”即“吐丝”,其译文是“欧丝野位于大踵国的东部,有一个女子跪着靠在树旁边吐丝。”《山海经》中的这句话或说这句话所描述的景象实际的意思是:远古时期的女子跪在树边剥取树皮,抽成丝用来结绳或织布。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沅水》中也有以树皮织布的记载:“盘瓠死,因自相夫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裁制皆有尾。”据《后汉书·南蛮传》、晋干宝《搜神记》等书记载,远古帝喾(高辛氏)时,有老妇得耳疾,挑之,得物大如茧。妇人盛于瓠中,覆之以盘,顷化为犬,其文五色,因名“盘瓠”。后盘瓠助帝喾取犬戎吴将军头,帝喾以少女妻之,负而走入南山,生六男六女,自相配偶,其后子孙繁衍。帝喾,姓姬,为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黄帝的曾孙,“生而神灵,自言其名”,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基根,也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帝喾的几个儿子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很有名的。他的元妃姜原生了弃(即后稷),弃是周的始祖。次妃简狄生了契,契是商的祖先。次妃庆都生了尧,尧是历史上有名的圣贤之君、五帝之一。次妃常仪生了挚,挚继承了喾的帝位,九年后禅让给帝尧。由此可知盘瓠的后代们“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裁制皆有尾”其起源地即在轩辕黄帝时期的云蒙山,云蒙山地区正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