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开天与云蒙山“天宫星相阵图”探秘系列篇

摘要:《今日朝阳网》独家推出盘古开天与云蒙山天宫星相阵图探秘古昆仑山——云蒙山远古文化探秘(之二十二)雷艳华  昆仑之名最早见于《山海经

《今日朝阳网》独家推出
盘古开天与云蒙山“天宫星相阵图”探秘
古昆仑山——云蒙山远古文化探秘(之二十二)
雷艳华
  “昆仑”之名最早见于《山海经》。在《山海经·西山经》中首次称为“昆仑之丘”;到《山海经·海内西经》中则称之为“昆仑之虚”,简称为“昆仑虚”;到《山海经·大荒西经》中,又称为“昆仑之丘”。按《说文解字》:“丘,土之高也。”“丘谓之虚。”古代的城邑,往往是丘居的,现在称为“昆仑山”的山平均海拔5500-6000米,终年积雪,即不符合“丘、虚”之地貌,也根本不适合远古时期人类以狩猎采实为主的丘居生存;而辽西朝阳地区恰是典型的“丘陵地貌”,云蒙山最高海拔843米,虽是朝阳南部第一高山,其下众岭仍属典型“丘、虚”之地貌。如果说古今地理会有所差异,那么差异最大的只能是水系,从古至今水一直都是人类生存的要素,加上古今气候差异之影响,水汶的变化是最大的,而山体山脉的改变则极小。按《淮南子》所载:“禹乃以息土填鸿水,以为名山,掘昆仑虚以为下地,中有增城九重,”这段话所说的正是“昆仑之丘”、“昆仑之虚”所以被称为“昆仑山”之名的由来,即:大禹治水时,挖掘昆仑虚“石龟”下的“龟息之土”堵塞洪水之口,开掘旁边的山脉疏导洪水,使昆仑之虚增高又增广到多重山岭,因此才把“昆仑虚”命名为“昆仑山”。按《史记·大宛传》中记载:“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寘,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可见其所以得“昆仑”之名,实始于汉。也正是由于后人把所有的“河”都理解为“黄河”,使汉天子错误地断定黄河之源多玉石的山就是古昆仑山。千百年的错误,不是山川之过,是人之过错。

  《山海经·西山经》载:“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山海经·海内西经》载:“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云蒙山作为古昆仑山,不仅因为它是“轩辕黄帝”治世修仙之所,也是女娲、伏羲、神农的治世修仙之所,是“众帝之所在”的“众帝之下都”。民国十九年《朝阳县志》关于云蒙山尚有“相传神女修道之所”的记载,而朝阳另一处“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红山女神”像,可说正是云蒙山“神女修道之所”的有力证据,“红山女神”已证明属母系氏族时期,那么可以肯定这个被称为“女神”的人正是中国最早被称为“神女”的——女娲。至今云蒙山上还存有伏羲的“先天八卦图”——神农《连山易》——黄帝《归藏易》“三易一体”的“古三坟”巨大积石群。云蒙山面对西北方向的最高峰“轩辕峰”上的“轩辕黄帝”雕像,从不同方位看呈现出四种不同的面孔,这是后人称“黄帝有四面脸”之说的缘由。“八卦图”上方“老君峰”上的“老子青牛”雕像最早指的正是“牛首人身,头上有角”的农耕之神——神农氏,后因老子亦骑青牛,就用这同一尊雕塑来指代老子——太上老君,后人称“老子治昆仑”即源于此。如张道陵《老子想尔注》中载:“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史记》说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后去向不明,其实他真正归隐的地方正是古昆仑山——也即现在的云蒙山。所谓“以玉为槛”,并非是真的用玉,而是指一种类似白玉的白色石头,而云蒙山遍山皆是“白棉石”,这种石头极适宜雕刻,做成栏杆、华表,白亮如玉。“昆仑之虚,方八百里”说的即是黄帝部族占据云蒙山——古昆仑山周围八百里区域,应是当时最大的一个氏族部落了。

  所谓“九井”,是指有多口井,并非实指。云蒙山顶不仅古木参天,现尚存五口古泉井,正应五行之数;旁边“菜畦片瓦历历可数”(《朝阳县志》),山顶每揭开一块石头,下面都冒出热气,说明其下水源异常丰沛。按《山海经·西山经》关于“昆仑之丘”的记载:“……河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泛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墨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大杆。是多怪鸟兽。”再按《淮南子·卷四》记载:“昆仑之上,有木禾,……黄水三周复其源,是谓丹水,饮之不死。河水出其东北陬,赤水出其东南陬,洋水出其西北陬。凡此四水,帝之神泉,以和百药,以润万物。”两者比较就可以知道,黄水、河水指的并非黄河,而是山顶几股洄环流或四下涌流的山泉水。其所以称为“帝之下都”、“百神之所在”,主要是因为所出的是“神泉水”,能和百药,如果滔滔如黄河之水,也就算不得神泉、神山了。再按《山海经·海内西经》所载的“赤水”、“河水”、“洋水、黑水”、“弱水、青水”及《山海经·大荒西经》所载“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我们就能明白其所谓的“黄、赤、黑、青”之水实际说的即是“五行之水”,或说指的是众水所在的“五行之位”,并非说那些水真的是黄赤黑青之色:东方为青水、南方为赤水、北方为黑水、中央为黄水。云蒙山从东北至东南分成十道山岭,形成的正是“九门”之形。《西山经》中所谓的“陆吾神”实际即是《海内西经》中的“开明兽”,“开明”即“启明”,指的正是云蒙山前面西侧岭上的“太白金星”——也叫“启明”、“长庚”,其头部“东向”状若猛兽仰天长啸。据《史记·天官书》载:“察日行以处位太白。”正义引《天官占》云:“太白者,西方金之精,白帝之子,上公,大将军之象也。”在五行中,西方属金,色为白,属秋季,为肃杀之象,故有“太白金星”主杀伐之说。而道教中的“太白金星”,主要职务是玉皇大帝的特使,负责传达各种命令,体现的正是《山海经》中所言“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的“陆吾神”之象,也即“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中的“开明兽”之象。“开明西有凤凰、鸾鸟,皆戴蛇践蛇,膺有赤蛇”指的即是云蒙山伏羲“先天八卦图”周围的凤凰、石孔雀、石龙、石蛇、石蛇龟、石蜥蜴(石腾蛇)之象。

  按《山海经·大荒西经》:“……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所谓“人面虎身”之神说的正是云蒙山“四象”中的“西白虎”;“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的“弱水之渊”即“石白虎”下的“咸池之渊”;“其外有炎火之山”说的即是云蒙山周围众岭下与木化石相伴生的煤矿之山,古时山火引燃山中煤炭,火焰长久不熄,“投物辄然(燃)”。所谓“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的人正是“女娲”之形象,女娲与伏羲以兄妹成夫妻,在阴阳五行中,伏羲为阳,为东方青帝,属木,为东青龙,则女娲为阴,为西王母,属金(戴胜),为西白虎(虎齿、豹尾)。早期道教称西王母为东王公之妻,而非中央玉皇大帝之妻,即渊源于此。云蒙山上古树名木众多,五彩玛瑙玉石、五色木化玉石遍岭,到处皆是奇鸟异兽:如凤凰、三足乌、石龙、石龟、石麒麟、石孔雀、石蛇、石蜥蜴、石龙鱼、石海狮、石金蟾、石虎、石狮、石猴、石熊、石鼠、石鸟、石象等白石鸟兽,不可胜数,正可谓“此山万物尽有”。《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 郭璞注:“扶桑,木也。”《海内十洲记·扶桑》:“多生林木,叶如桑。又有椹,树长者二千丈,大二千余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也。”其所谓“扶桑”树,指的正是云蒙山上“三足金乌”旁及“凤凰”头冠上的紫椴树,凤凰为火之精,为太阳,故有“日出砀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之说,其树高干直冠形圆满,叶如桑,花黄白,味清香,树两两甚至三四五株同根而生,状若相扶相依。《山海经·海内南经》:“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欒,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山海经·海内经》:“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暤爰过,黄帝所为。”《淮南子·形训》亦曰:“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这个在天地之中,形如天梯,“众帝所自上下”的“建木”即云蒙山顶的“蒙古栎树”,也叫“橡子树”、“青冈木”、“柞树”、“波罗叶树”,树干高大,皮纹纵裂如沟壑,叶子阔圆开裂如掌,会随天气变化而变化,故又称“气象树”,其实簇生有壳,整体非常漂亮,是古人常采食的树种。所谓“生于西极”、“日所入处”的“若木”即云蒙山“三足金乌”旁边的“西海菩提树”,此树枝干呈赤色,叶青花白,浓香无比,此三种树木皆是云蒙山数目最多的次生原始古老珍贵树种。
  《尚书纬》说:“北斗居天之中,当昆仑之上,运转所指,随二十四气,正十二辰,建十二月。”云蒙山上七座白色山峰排成“北斗七星”之形,正对应着天上的“北斗七星”之象,也即《周易》中所说的“在天为象,在地为形。”云蒙山山顶东面的最高峰“昆仑峰”,在天气晴好的日子可以望见渤海日出;其正峰“菩提峰”,巨幅“打坐石”上登石足印及打坐的痕迹清晰可见。按《淮南子》:“昆仑之上……玉横维其西北之隅,北门开以纳不周之风。”其所谓的“玉横”,指的正是位于云蒙山西北方位上“北斗七星”的第五星“玉横(衡)星”;“北门”即云蒙山北侧的“北天门”,其旁边“石瀑”积石岭,即是当年大禹治水所修的防水石坝——“禹导积石山”。又“……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玄圃之山,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所谓“凉风之山”,即登上云蒙山“石蛇龟”与“风洞”的位置,“石蛇龟”即“北玄武”在道教中是一个可以“引导修行”炼“内丹”或说炼内气的意象,而风洞中冒出的气体正是集合了天地之气的“龟息”之元气,所以说“登之而不死”;所谓“玄圃之山”,即登上云蒙山“中国地图”——伏羲“先天八卦图”的位置,掌握了先天八卦的秘密,即掌握了天地阴阳五行之秘密,自然可与日月星辰等万物相互感应通灵,“能使风雨”;所谓“太帝之居”,即登上云蒙山顶“云雾常年缭绕”的位置,饮其“神泉”,吃其“仙药”,尝其仙草,品其仙果,真正是神仙一样了。云蒙山做为盘古、女娲、伏羲、神农、黄帝、大禹、老子等修道之所,占据“北斗星天”的位置,可说正是自古至今历朝历代人们所一直追寻而不得的“古昆仑山”,山上遍布佳树珍木,石头尽呈各种奇鸟异兽之形,对应着天上“三垣二十八宿”的各个星宿。后人根据现在昆仑山的名字而去意会这座远古神山,并敷衍出无数的传说典故,真可谓“北辙南辕”了。云蒙山——古昆仑山所以遍山皆白,正是因为盘古、女娲、伏羲、神农、黄帝、大禹、老子等世代不断开辟修建的结果,今天的云蒙山山石上覆满墨色、黄色或绿色苍苔,其古貌苍桑,令人感喟时光变幻之恍惚。

  古人尊“古昆仑山”为“万山之宗”、“龙脉之祖”、“龙山”,因而编织出了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兄妹”、“神农尝百草”、“共工怒触不周山”、“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北斗七星”、“牛郎织女”、“宝莲灯”、“白蛇传”、“八仙过海”、“鲤鱼跳龙门”、“西游记”、“卦神榜”等都与古昆仑山有关,在今天的云蒙山也大都能找到其源迹,可以说云蒙山——古昆仑山是产生中华民族神话传说的摇篮。所谓中国的龙脉起源于古昆仑山,这种“龙脉”首先指的应是“地气”,山川内在的气息,古昆仑山——云蒙山山体中空,下面即是海洋,正应“虚”字的“清、空”之意,也即老子的“致虚极”,则无欲,无欲则刚。“虚”同时还指星名,是二十八宿之一,为北方第四宿,古人称为“天节”,位于北官的中央,《尔雅·释天》:“玄枵,虚也。”注称:“虚在正北,北方色黑,枵之言耗,耗亦虚意。”说的即是“虚星”在正北。远古时期的人们信奉阴阳五行,凡事皆看星相,可以说“昆仑虚”的“虚”字正是来源于“虚宿”,对应该山所处的正北方位。按“纬书”庖牺氏先文·公孙轩辕氏演古籀文的《乾坤度》记载:“古山字。外阳内阴,圣人以山含元气,积阳之气成石,可感天,雨降石润然,山泽通元气。”这种山泽元气即内在之气——“龙脉之气”,云蒙山的内气向上蒸发升腾,其凝气为形,可为云龙、为云凤、为云莲花、为山中万物之形,散则为雾、为雨、为露、为霜、为雾淞,为有形之无形,为太极,为一,正是老子所言的“大道”。

  朝阳作为“化石王国”,世界上第一只鸟飞起的地方,第一花绽开的地方,其所蕴藏丰富的各种各类史前生物化石,表明这片土地曾是史前动物、植物及后来人类生活的乐园。云蒙山众岭间的木化石与植物化石形成于一亿六千万年前,比朝阳其它地区的鸟化石、恐龙类化石等要早二千万年。目前人们对木化石的认识和重视还不够,对这样的大自然给予人类的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人们主要看重其欣赏价值,而忽略其科研价值,可以说是舍本而逐末。木化石对研究远古时代森林物种演变及古地理、古气候、古树木、地壳运动、构造变动、沉积环境以及现代生态保护、自然环境变异之关系具有重大意义。如果我们能研究好这些,对于我们了解史前人类文明、人类的社会发展与变迁,可能会有极大的帮助。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