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宝淑敏,蒙古族,辽宁省朝阳县人,1978年生,大学本科学历。2014年7月毕业于辽宁文学院第二届网络作家班。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朝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朝阳县诗词协会理事。
新古典主义的轻吟浅唱
文/李宇飞 编辑/赵盼

宝淑敏,蒙古族,辽宁省朝阳县人,1978年生,大学本科学历。2014年7月毕业于辽宁文学院第二届网络作家班。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朝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朝阳县诗词协会理事。喜爱诗歌、散文创作,作品散见《辽西文学》《辽宁诗界》《文学月刊》《文苑春秋》等报刊。诗歌《扶郎并蒂》《一梦千年》入选《当代诗卷·2010卷》网络版,《枣山沟的歌者》《沉醉青龙河》《心灵之镜》入选《朝阳新世纪评论选》,并有其他多篇作品入选《凌河雅韵》等文集。曾获文苑春秋2012年度诗歌奖。文/李宇飞 编辑/赵盼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人总是会在不经意间,想用文字表达心境的所在。可偏偏是好景吐不出,伤情诉不了。还好有着能切合入心的诗句,在意境中读读看看,便也能了却意犹未尽的滋味在心头。
《关雎的月色照进今晚的阳台》
参差的思念
浓缩成一个名字
在岁月里沉淀经年
浮华是河边的青草
不由自主一路疯长
坚守是一种品格
在浮华之外开花结果
这是一首来自宝淑敏的诗,让人读后情意悠悠。有着唯美、典雅,宋词般的意境,这首《关雎的月色照进今晚的阳台》赢得了很多读者的青睐。宝淑敏说,文学如海,我只是一个在海边拾到几颗美丽贝壳的孩子;文学是梦,我正在追梦的路上奔走。最初认识宝淑敏,是因读了她的几组长诗,细细看来,只觉满眼都是无限的华美、满心都有无限的情感。那一个个文字的表面并没有显露出怎样的温婉动人,但经她的手那样地放在了一起,便仿佛谱成了既宁静又缠绵的情歌。也曾在有关介绍宝淑敏及她作品的文章中读到这样的描述,描述她的手指,总是那样一种纤巧的姿势。也许是的吧,能写出那样文字的人,总是和修长瘦削的手指更相配些。于是便有了这样一种想象,想象她是一个纤秀文弱而不食人间烟火般的迷离女子,准备用一生的守望,骄傲地固守着文学——在这方自己认为值得坚守的净土上辛勤耕耘下去。

对文学这位美丽的女神,宝淑敏有着与生俱来的喜爱。她小时候深受曾是私塾教师且精通文史的祖父影响,特别爱看书。小学时没有课外读物,宝淑敏就一遍遍地读语文书。每学期初新书发下来,到家先把课文从头到尾读一遍,然后就选感兴趣的篇目背诵,一学期下来,每篇课文都倒背如流了。后来宝淑敏开始订阅《新少年》,家庭条件不好,几个同学合订。从那时候开始,宝淑敏就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从篇章到字词,只要她认为好或者是当时没读懂的,都要记录下来,查字典、问老师,写上注释。
汪国真的诗开始流行的时候,她正在读初中。在人生最美的岁月,她和那些当时看来最美的诗相遇了,也从此走上了文学的追梦之旅。她所在偏僻小镇的供销社,除了几本作文书没有别的课外读物,读诗只能是借。也真是应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古训,借来的书自然如获至宝,爱不释手,读了还觉不过瘾,于是便“抄”书。整本整本地抄,抄完了汪国真的书抄王蒙的,抄席慕容的、舒婷的……抄了厚厚的几个大日记本。正值初中毕业的一天,供销社破天荒购进了一批诗集,不巧的是她那天兜里比脸都干净,站在柜台前久久不忍离去,担心第二天买不到,急得团团转的她怯怯地向路过身边的一位老师开了口,老师毫不犹豫地把钱借给她,第二天上课还当着同学的面表扬了她,说大家都应该有这种爱读书的精神等等。老师的支持,助推她扬起了梦想之帆。

宝淑敏1998年毕业后被分配到瓦房子镇的一个山村小学当老师,学校里连一台落后的“486”电脑都没有,仅有的6位同事都是“40”“50”后的大伯、大姨。失落与孤寂中,文学与她就像是山盟海誓的恋人,同舟共济,不离不弃。4年后,她被调入镇中学任语文老师。中学校园文学氛围浓厚,有文学社和楹联社,她如鱼得水经营着自己的文学梦园。后来她担任小凌河文学社社长、小凌河楹联社指导教师、《小凌河》楹联报主编。尤其是2007年后,她的创作呈井喷之势。几年时间有散文、诗歌、评论近200篇(首)在各种报刊发表或被收入多种文集,她本人被收入《朝阳作家名典》,还以一组《春日絮语》获得了《文苑春秋》2012年度诗歌奖。文学创作促进了教学工作,她的学生陈明月以142.5分的优异成绩夺得了2008年朝阳县中考语文状元。

宝淑敏对文学始终存有敬畏与感激。她在离县城最远的那个乡镇做了14年的乡村教师后,由于写作上的特长,被组织安排到朝阳县委宣传部做新闻工作。文学改变了她的命运。但是她说,她永远都不会停止追梦的脚步,文学是寒夜的炉火,是心灵的舞伴,她愿意一生都接受文学的濡染。

(此文原载2015年8月14日《朝阳广播电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