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游小记
文化信使/王庆民 编辑/素雅
昨天在北塔广场又遇到了李杖子的老者,他问我“又去李杖子了吗?大庙建完了。”80多岁的人了,记性还真好,就是一次路遇闲聊,他竟然记得。
早晨一看天气晴好,又骑上我的“铁驴”,奔正北,朝召都巴方向遛去。去看看召都巴、李杖子的两座大庙:召都巴镇下店村南的惠宁寺、李杖子村的吉祥寺。这两座庙给我的印象很深。
朝阳城这几年建大了,骑过北三家武警部队门前,才觉得总算出城了。一看表,已用时近50分钟了。车少了,不那么拥挤了,才觉得立夏两天了,可风还有些凉。过北三家,黑色路面平坦极了。车也少些,更几乎没有行人,我开始加大速度猛蹬。毕竟是小上坡,速度也不很快。竟给我提供了张望的机会,过山嘴儿村前时遥望山上灵泉洞的石级,觉得真是没有人上不去的山。山下,平地里玉米苗已经长出一两寸高。有三两位老女人在地里补苗儿。一人拎着水桶、拿着水舀子,一人拎着镐,低头寻找着,发现缺苗的地方就哈腰刨坑。我想到了“7不翻8不粘”的老话。可农民种地是认真的,缺苗,总想补上。
惠宁寺殿角凌霄已经在望。右转,上坡,我把车子停在惠宁寺天王殿前的大石狮子后面时,正好九点。从我家到龙城区召都巴惠宁寺约20KM,小上坡路,用时80分钟。
在惠宁寺门口向里望很有深邃感
门口左侧的牌示
我认为惠宁寺是朝阳周边建得较好的庙宇。规模宏大。天王殿-观音阁-大雄宝殿-藏经楼,三进院落,左右配殿、钟鼓楼、寮房,肃穆端庄,钟磬声闻,香烟缭绕。我好几次来到这里,每次心里都感叹信仰的力量。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我到这里看过被扒倒的庙的断壁残垣上的壁画,残墙的前后都是茅草和葛针,到1999年,又经过这里的时候,竟已建成了这惠宁寺。可是,粉壁上的壁画工艺笔法我觉得不如当年的。那残壁上关云长刀斩华雄,我至今犹记得。
天王殿上的黄瓦有很多已裂开了,我很惊讶。天王殿、钟鼓楼、观音阁顶上覆的都是黄色仿琉璃瓦,远看有金碧辉煌的神韵,近一看,才不到20年,怎就坏了呢?门前耪玉米的老汉看我叹息,就说“这时候······这瓦质量不好。”老先生说话很有分寸。
观音阁殿角凌霄
大雄宝殿
藏经楼
“从这儿,可以到李杖子吧?”我问。“是。就眼前这条路。”弯曲的田间小路——本可以绕下去走公路的,可我当年领学生不止一次地走这条路,今天再温习一下。上坡、下坡、坑坑洼洼,黑煤灰和砂石垫的路,约5华里吧,10点钟,我又站在李杖子吉祥寺的大庙前。
吉祥寺大雄宝殿的松木廊柱很材质一流
吉祥寺,我印象最深的是后面大殿的松木廊柱。那年正建时候我赞叹柱子木头好,一位木匠师傅说:“这是从俄罗斯进口的。”我不知这话是否确切,但直直的、粗粗的两层楼通天的柱子,我是看到了。当时还没刷漆,材质看得清清楚楚。庙的格局,前面也是天王殿,一进左右各是两层楼的建筑,左边我记得可能是娘娘殿,右面一楼是关公殿,二楼是观音殿。中间的二层小楼,是真正的古建筑,虽经动乱却幸存下来,现在已经修葺一新。小楼后面的古槐树,躯干上满是疤瘌孔洞,很有些年纪。二进院落大雄宝殿也已竣工,只是四周的收尾工程还没完成。
正中的小楼是古建筑
古老的槐树 老态龙钟 不知贵庚几何
虽未完全竣工,一些法事已在进行。香鼎里的香真比胳膊都粗。关帝殿里传出诵经声,跪拜的男女也很年轻。
一位衣衫很规矩不失体面的女子坐在天王殿东侧门边的墙荫下,嘴、腮上吃得磨磨叽叽,可能是理智不太健全的乞丐。我注视一会儿,不知怎么,大殿里传出的磨磨唧唧的经声竟和乞丐的磨磨叽叽的吃声叠合起来。
走出李杖子,我问坐在大门口吃点心的大妈:这儿离街里能有多远?30多里吧。她说。我看表,10点40了.急忙喝一口水,下坡,紧蹬。11点半到家。比去时快约20分钟。
遛了一圈约80里路。主要参观两所庙。最大的感悟,还是老话:信仰,力量伟大。召都巴、李杖子,只不过是小小的乡村,如果没有信仰之伟力,安能有如此规模宏伟的建筑!
精神变物质,信仰,是一种动力。建立正确的信仰,一定会主宰一切。
小编寄语:《今日朝阳网》竭诚欢迎天下文友提供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大家可以通过这个公益性的文化园地,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多多交流创作经验,在争鸣和探索中不断增进了解与友谊,以求一起成长、共同进步!多谢各位!
小链接
王庆民,蒙古族,大学文化,中共党员,退休于朝阳师专,副高级职称。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辽宁省楹联学会会员、朝阳市作协会员、朝阳市诗词学会会员。爱好写作。有诗词、散文、小说、楹联、教学论文等发于《诗词》、《燕都晨报》、《朝阳日报》、《塞外风》、《辽西文学》、《民间文学》、《辽海诗词》、《辽海散文》、《作家天地》等各级报刊。曾被评为朝阳市优秀楹联家。有一些作品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奖。在《今日朝阳网》网络媒体发表多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