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打工
文化信使/丁文刚 编辑/雅贤
每过一段时间,我都抽空回家,到那个分外熟悉的老家去,美其名曰“回家打工”。
我在小城一家单位上班,并非忙得无法抽身,只是被一件件琐事所缠绕,慢慢地,回家竟然变得有点奢侈起来。但回家总是一件牵肠挂肚的事情,尤其是从年迈的母亲患病无法像以前那样风风火火、忙忙碌碌以后,我的心里拴上了一份沉甸甸的东西,就经常想回家看一看。
离老家也就五十多里路,我骑摩托车一小时左右就到家。每当母亲早从电话了得知消息,便督促父亲准备吃的,用的,尽管她不能亲自动手忙活,却想得很周全、细致。看我进了家门,母亲显得很高兴。看到我买来的药物、吃穿之类,母亲总说“又花了不少钱吧,你也不富裕啊......”
每次回家,我的心情都很复杂。看到母亲霜白的头发、消瘦的脸庞、无助的眼睛,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家里总有忙不完的活计,我自然跟着着急。但母亲说“都这样,慢慢干吧。”我也只能做点力所能及的,或摘菜,或擦一擦炕,或收拾收拾屋子,或洗一洗衣服什么的。母亲坐在炕头,拉着家常,有时静静地不说话,看我有些笨拙的干活动作。
吃着家里的饭菜,尽情吸允着家的亲切和温馨。我想,这就是我回家“打工”最好的报酬啊。
晚上,等到闲唠的亲朋好友纷纷散去,母亲便催我歇息,让父亲把家里最新的被褥拿出来,让我享用。我有时为母亲剪剪指甲、按摩一下,母亲总会说“回来不容易,好好歇着,妈看看你就好。”
其实,我回家的次数真的不多,有时呆不了多长时间就走。母亲也不挽留,只是让父亲多准备一点土特产捎走,还不停地嘱咐“家里有的省得买了,城里的太贵。”“别老买药了,留着钱给孩子攒着,用钱的地方多着呢”,“路上小心点,别碰着”,“少喝酒,身子要紧”,“到家后别忘了回一个电话”……
回家的日子实在很平常,几乎没什么故事可言。但在老家那浓郁的氛围里,我总是感觉平淡而可亲。
小链接
丁文刚,笔名辽西汉子、人在旅途。中国晚报特约摄影师、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辽宁省朝阳市作协会员,朝阳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北票市作协副主席。现供职于北票市交通局运输管理所。
闲暇喜爱舞文弄墨,有四百余大小块文字见诸于《人民日报》、《半月谈》、《辽宁日报》、《晚晴报》、《朝阳日报》、《燕都晨报》、《辽西文学》、《作家天地》等报刊杂志媒体,并有报告文学、诗词、散文等一些篇什被《川州追梦人》《龙鸟吟》《川州赋》《缘聚辽西博友文集》等采纳,自费出版11万字散文集《爱情小纸条》,博大家一笑而已,不足挂齿,自得其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