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乡也有“花果山”
文化信使/彭曙辉 编辑/雅贤
我家乡辽西北票有座山叫“花果山”,它没有《西游记》里山的虚幻,但它是家乡实实在在最美的山。
“花果山”形状像个圆圆的馒头,有数十种花木和十来种果树叫“花果山”当之无愧。与它相连的群山重叠,树林葱绿。山腰间,时常白云缭绕,轻柔薄雾飞来荡去,幻似仙境。茂密的灌木丛林里,鲜艳的野花在山风轻吹下翩翩起舞。山下的几条沟壑有泉水细流,形成几个小池塘,点缀着山水之景。这些池塘,因长年水流进流出,所一直是水质清澈。鱼儿们成群的游来游去,小青蛙在岸边跳跃。池塘边各色花草,红黄粉白相间,衬托着池塘的美丽。一群群黄鸭白鹅从山下农户家走出来光顾这里嬉戏玩耍。
山东北边一个七八十户居民点,大多是百十年前从山东、河北一带闯关东迁徙在这里,靠采摘山货和养殖家禽生活繁衍三、四辈子。这里的鸡、猪、鸭、鹅是正宗“溜哒”的,果树有苹果、酸梨、山楂、大枣、山杏等。虽靠近县城,但依赖木柴和庄稼桔杆做饭取暖,属于半原始的田原生活。
县城方圆不到三十里,三面环山。“花果山”就是守候县城南大门的山,后来建设成了公园。
这座山曾经是日本侵略中国在当地开采煤矿时设置的一个军事指挥所,站在山上可俯瞰全城,后来又成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的前沿阵地。前些年还有战时的壕沟、掩体、小楼,虽经公园多次修整,历史的痕迹很多,也成了老年人的一次次追忆的地方。
“花果山”已成为人们饭后茶余的休闲之地。每次去花果山要攀登250个坡度不小的台阶,都怪山顶的漂亮凉亭一次次诱惑。
城区的高楼建筑传射着万家灯火,背对灯光踏着台阶向上攀登,身影照射在面前,随步伐而晃动。晚八点后照射在通向山亭的灯光更亮,折射的身影也越来越清晰。
站在亭子上展眼望去,一条闪着白光的小河横跨城郊。城区内斑斓的灯光下楼群高低错落排列有些杂乱。山下树丛中太阳能路灯点亮着山间两条环山小路,平整的路砖方便着人们游玩。
山下灯火阑珊处是休闲广场,高大的四个立柱灯,照亮了半拉山。广场四处传递着节奏感很强的音乐,喜爱健身的人跳着交际舞,健身舞。跳绳的人绳技高超,变换着花样,令众人驻足欣赏。欢乐的人群把夜晚的山、林、亭都感染得欢乐起来。
我为家乡的“花果山”有悠久的历史,有美丽的风光,有幸福的人家,有健康的人群而感到自豪和欣慰。我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情不自禁的夸赞,我家乡也有“花果山”。
小链接
彭曙辉,笔名“杂家窝铺”,辽宁凌源人。辽宁大学历史专业、中央党校党政班(函授)毕业,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北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北票市摄影家协会顾问,北票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
1978年开始创作小说、剧本、诗歌、散文、杂文。1985年至1994在组织部工作,撰写8部党教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获省委组织部奖励。1997年后撰写《话说台吉》《风雨社区》长篇叙事散文在报刊连载。2010出版《杂家窝铺》文集第一部,2013年1月出版《杂家窝铺》文集第二部。总计65万字。
2009年主编《记忆历史档案中的北票》,获省一等奖。2013年撰写长篇小说《红掌》37万字(待出版)。2014年创作散文、杂文37篇,6.9万字。
近30年来,文学、新闻作品先后刊登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内刊,辽宁日报,辽宁农民报,辽宁广播电视台,辽西文学,作家天地,朝阳日报,燕都晨报,辽海散文,参花 ,中国散文大系,中国草根杂志,燕赵文学,川州文艺,川州风,朝阳美丽乡村散文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辽宁工商行政管理等报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