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口述历史】
寻找梁天柱
(九)板荡识忠臣 跟定共产党
文/李兀恙 编辑/雅贤
梁天柱几十年如一日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坚守信念,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员。
1939年,梁天柱是李运昌司令的部下。
李运昌,河北乐亭人。早年就读于乐亭中学,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经李大钊推荐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年转为中共正式党员。1927年4月23日,在广东领导普宁农民暴动,反对国民党反革命政变。暴动队伍转战粤湘赣三省,并奉命改编为湖南革命军第二师,参加了秋收起义。
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李运昌历任中共河北省委书记、冀热辽特委书记、冀东抗日联军副总司令兼第二路军总指挥、八路军13支队司令员、中共冀热边特委书记兼行署主任、晋察冀军区第13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冀热辽区党委书记、冀热辽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晋察冀中央局委员等职。
1938年11月,梁天柱从地下情报员转到了部队工作。调到了李运昌司令的抗联,任通讯排长。这支部队是冀东大暴动时的农民武装,战士们大都没有经过正规训练,枪支弹药也不多,又被国民党正规军疯狂围剿。几仗下来,我方损失很大,部队奉命西撤遭受到挫折。1939年10月,李运昌领导的抗联部队返回冀东腹地,又在滦县西安河、杨柳庄一带连续作战,部队减员严重。
时临冬季,部队处境艰难,部队人员情绪低落,不断有战士来向将军告别回家。这时,10万人的暴动队伍仅剩一百多人,革命到了危急关头。
天寒地冻,雪花纷飞。李司令忧心忡忡。他走到司令部门外,看见了傲雪挺立、持枪站岗的梁天柱。问道:“别人都回家了,你怎么没走哇?”顷刻间,梁天柱情不自禁的大声呼喊:“我是共产党员!我不能走!”。音词慷慨,声泪聚下。“梁天柱,我的好同志!”李运昌司令感动至极,抱住了梁天柱的双肩。
他从顶天立地的战士身上受到了启迪,看到了信心和力量。同时清点了人数,当初轰轰烈烈暴动起义的十万大军,只剩下130人。这其中绝大部分是共产党员。
李运昌再历数这自觉留下来的130多人,绝大多数是随他革命多年、久经考验的中共党员。随即,李永昌在柳沟峪主持召开了40多人的大队长以上干部会议,表扬了梁天柱同志,号召大家学习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定的革命精神。并做了振奋人心的动员讲话,号召战士们在挫折面前不要悲观丧气,打起精神,总结经验教训。
这次重要的会议之后,李运昌部队扎下脚跟坚持冀东,建立了冀东八路军最早的根据地。在对敌进行斗争中,还建立了印刷厂、手榴弹厂、被服厂、缝纫厂,李司令就把抗日战争这把烈火越烧越旺,后来就向北发展到热河承德这一带。
后来的历史证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130颗不屈的革命种子,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继续战斗,又发展成了十万、百万的革命的队伍,解放东北、下江南、赴朝鲜,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梁天柱在革命最艰苦的低潮时期,表现出来的革命坚定性给李运昌司令留下很深的印象。李司令的儿子写的回忆录中对此还有描述,写他父亲回忆西撤时心情很沉重,可是“提到梁天柱,父亲的心情很好,满脸笑意”。
解放后李运昌任国家交通部副部长,有东北的同志去北京看他,他还给梁天柱捎来了长达3页的亲笔信和他本人的一张照片。信中对梁天柱的身体、心情、工作都很关切。
梁大明讲述:“……言辞之恳切,令我至今读起来仍为之动容。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革命队伍中的那种生死与共、血肉相连的情谊,才能不论职务高低,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是我真正体会到‘同志’的真正含义,远不是今日的泛称同志所能比拟的。”
1945年8月,李运昌率部先机挺进东北,配合苏军作战,收复了大片失地。在东北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解除日伪军武装,清剿土匪,接管城市,建立人民政权,迅速扩大部队。并派曾克林同志飞赴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冀热辽部队进入东北的情况,为党中央做出“向北推进,向南防御”的战略调整提供了重要情报。此后与程子华同志创建了冀察热辽根据地,大力扩军,组建了一批二线兵团。当他调动工作离开东北时,将33万军队全部交给东北民主联军,为东北解放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表现了一位政治家的眼光和胸襟。解放战争时期,李运昌同志历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二副总司令、东北民主联军第二副总司令、中共冀察热辽中央分局委员、热河省委书记兼热河省政府主席、冀察热辽军区副总司令、冀察热辽行政办事处主任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