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北票十大人物”之——
唯精湛医技为索求 视救死扶伤为己任
——北票市中心医院于晗同志先进事迹
《今日朝阳网》编辑 雅贤
于晗,女,42岁,中共党员,北票市政协委员,1996年毕业于辽宁医学院,2010年于辽宁医学院研究生学院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2012年晋升为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现任北票市中心医院循环内二科主任。从医18年,以孜孜不倦之韧劲、锲而不舍之追求,朝着认定的目标在不停的奋力、奔进着……。她曾先后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6篇,先后二次荣获朝阳市科技成果二等奖。
她经常说在她的求医生涯中,最愧对的就是家庭,曾经先后三次外出学习,累计三年时间在北京居住,在女儿四岁半的时候就被扔在家里一年半的时间。2004年8月,那是她第一次进修学习,为了开阔视野,提高业务水平她来到了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面对高尖端的医术,感觉到了自己知识的匮乏。她曾问那些业绩精英:“你们是怎么做到的,怎么脑袋像电脑一样?”得到的回答是:“很简单,别人逛街的时候你看书,别人看电视的时候你看书,别人闲聊的时候你看书,别人睡觉的时候你还看书;别人都嫌麻烦的患者你管,别人都不爱做的手术你做,然后你就成电脑了。”是啊,好简单的道理!原定的一年进修时间很快过去了,虽然她非常惦记家里年幼的女儿,但是她更觉得这里还有很多知识值得去学,就和院里申请又延期了半年进修时间,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她的心内科临床业务有了质的飞越,并熟练掌握了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在她回来的时候,她女儿小学的第一学期已经结束了。2010年,因工作需要她又在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重症监护室研修半年,对急重症的积极救治又有了系统的提高。2012年春节后,为了提高冠心病介入治疗水平,深入了解、掌握治疗策略,她又丢下已经升入初中的女儿,来到了解放军总院北京(301)医院介入科,开始了长达一年的介入治疗技术的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努力和坚持,她的任劳任怨感动了那里的军医们,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并成了那儿的主力军,几乎包揽了那里全年的心肌梗死急诊手术,对于择期的冠心病介入手术,她也积极参与,因此在进修结束时,她已经熟练掌握了介入手术的技巧。在欢送晚宴上,陈韵岱主任很肯定的给了她评价:“于晗,你是历届进修生中的奇迹,留在我们这儿干吧,收入我可以保证你。”是啊,留在那里,待遇一定很高,如果倒退十年,她也许会选择在那里历练几年的,可是现在,她必须回归,她笑着说:“不惑之年的我也该把我所学到的东西带回给我的父老乡亲了。”满载收获的她结束了进修生涯。
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2013年4月她被任命为循环内二科主任,看病救人她信手拈来,可是如何带好团队却要摸着石头过河,对于原有的管理模式,她吸其精华,去其糟粕。她说:“我要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我要让每个人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我坚信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精英团队才能保证一方百姓的安危。”她精心规划科室发展、各项工作稳步向前,这时所有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急诊手术也同时压在了她的肩上,领导的信任、同事的肯定、患者的赞誉鼓励着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她的救治下转危为安。
2014年7月15日,星期二,于晗主任如期出门诊,大约10点钟的时候,一个表情痛苦,满身大汗的年轻人手拿心电图,坐在了诊室的椅子上。“大夫,我胸疼。”她拿过心电图,天啊!急性广泛前臂心肌梗死。“家人呢?”她急促的问,并立即拨打了科室里的电话,“推车到我这接个心梗病人,快点。”年轻人告诉她:“母亲早就去世了,姐姐一年前也去世了,父亲脑血栓在家,生活勉强自理,来不了。”原来他叫白杨,今年27岁,正在工地打工,因为突然感到胸痛,就自己跑到医院来了。她急切的问:“那告诉我亲戚的电话,最好是住北票的,能短时间过来的。”他提供了表哥的电话。当时患者疼痛难忍,于主任边跑向药局借药,边联系了他表哥。“你是白杨表哥对吗?他得心梗了,你赶快到北票市中心医院9楼循环内二科来”。那边也吓坏了:“好好好,我马上到。”她借来了心梗的急救药给他嚼上,因为她知道这种年轻人的心梗是最凶险的,随时会猝死,用药越早越好。科室的两名医生推车跑了来,她们把他抬到平车上,他痛的滚来滚去,死死的抓着于主任的胳膊,以至后来他歉意的问她,“大姐,那阵抓疼你了吧!”“把他推到病房里,赶紧借药溶栓”。主任指示医生们。没多久,一个护士过来,好心的提醒她:“主任,他只带200块钱,并且没有家属。”是啊!溶栓是需要签字的,患者死了怎么办!会不会医闹啊?!可是他才27岁,再不溶栓,他真的会死的,这是他活下来的唯一希望!于主任果断的告诉护士:“没事,借药,溶。”药刚要滴入,患者突发心室颤动,随即意识丧失。心外按压、电复律。还好,他挺过来了。应该是门诊嚼的药帮了大忙。患者问他:“大姐,我刚才咋了。”“去神游了。”她取笑似的逗他:“不许再吓唬我们了,你还欠我钱呢。”他笑了,看来是不痛了,溶栓药起效了,因为就诊及时,用药及时,血栓很容易开的。他表哥到来的时候,他已经和健康人一样了。午后,他患病的父亲来陪护他。他没有漂亮的言语,可眼神中的感激却质朴而诚挚。次日,患者的工地老板送来了医药费,解决了后续治疗问题。(白杨,男,27岁,病案号:98557,2014年7月15日至28日住院。联系电话:15804949833)。
2014年8月29日,又是一个惊心动魄的一天,于晗主任做了两台急性心梗的急诊手术,一台择期手术,还成功救治了一位大医院都极其罕见的“交感风暴”患者。事后于主任在她的QQ空间里写下了一篇日志,记下了这个不寻常的一天:
《医生的一天》
2014年8月29日凌晨01:45时,沉睡中的我被电话铃声吵醒。“主任,来心梗病人了,需要手术。”“好,术前准备吧,我马上到,联系导管室的人。”拍拍脑门,睡意全消,迅速穿好衣服,外面一片漆黑,早已习惯的我钻进了车里。很快手术开始了,又一条生命得到了及时救治。看看时间已经快凌晨四点了,习惯性的走进了办公室,因为心梗病人死亡风险极高,术后也不代表病情平稳,睡在医院才会踏实,我倒在了临时放在角落里的床上。
走廊里的脚步声密集起来,再次吵醒了不知何时入睡的我。看看时间,快六点了。在医院食堂解决了自己的早餐,深深地吸口清爽的空气,新的一天开始了,打打精神,今天还有台择期手术。
科室里一切依旧,忙碌的脚步,来往的人群,坐在办公室里送走一个又一个看病的人。看看时间,9点了,该去手术了。“张XX犯病了!”不知是哪里传来的声音,闻讯的医护人员迅速冲进了病房。老人极度衰弱的坐在床上,血压、脉搏都没有了,不用分说,抢救药车、除颤仪、足够的静脉通道,瞬间到位。对呀,这就是我的团队!太多的急救已经让这个团队训练有素!心电监护还是出现了心室颤动,心外按压,电除颤,成功转复,看到了希望……可是不到2分钟,第二次室颤来袭,再次复律成功……我还没放下除颤仪,第三次室颤来袭,迅速复律成功……“交感风暴”这个医学术语在大脑里蹦出,没错,就是“交感风暴”。“赶快去借艾司洛尔”,我边应对着一次又一次的室颤,心里庆幸着:还好没多久前备了此药。边告知护士,护士飞向了药局,“药借来了,怎么用啊?”当班的两位医生赶紧计算,先以小剂量应用。转眼已经除颤了二十几次!终于艾司洛尔起效了,室颤的间期逐渐延长,血压在慢慢回升,我长出了口气,继续应对着不时来袭的心室颤动!“主任,那个手术还做吗?病人还饿着呢?”医生过来问我。对呀!12点了,还有台手术呢!看看这边已经一个小时没再发作了。“让医生带着去导管室准备,我马上就到,你在这看着”。护士长走进来,“赶紧吃点饭吧!”是啊,必须保持体力,这是我们连续作战的经验,恰好术前准备还没好,转眼间,三四张馅饼进肚了。谢天谢地!冠脉造影没事,不用支架治疗。把收台工作丢给了助手,我又飞回了病房。“还好吧?”“又颤了,正在调药”。再次调整着所有用药。
不知过了多久,心室颤动还偶有来袭。“主任,又来心梗的了,50岁男性。”天啊!今天是什么日子!“主任,你别走了,我们心没底!”老人家的女儿满脸是泪,恳求着我。“不做手术,那个人会死的,或者废了,这边我找人看着,她也很厉害,放心!”无奈的我再次进了导管室,手术持续了一个小时。整个病房依旧紧张而有序的忙碌着。老人家的最后一次心室颤动应该是午后三点。数数护理记录,总计41次的电复律。已经两个小时没再发作了。
我走进了办公室,我的团队都在,下夜班的、休班的、还有刚刚躺在床上小憩,却又马上要接班的夜班医生。下夜班的护士好像也一直在我眼前了!感谢兄弟姐妹们!也希望我的梯队快速成长!团队的力量绝对是无穷的!希望他们都成为医学精英!希望所有的团队都不是误人子弟的团队!
已经平稳5个小时了,这场风暴终于暂时平息了! 好想睡觉……还是洗掉这身还带着很多射线的疲惫吧!躺在浴缸里,大脑回放着白天的一幕一幕,应该没问题了吧!不放心,还是打个电话吧。“挺好的,生命体征平稳”。我深深地长舒了口气。23:00点了,一切安好!满脑满心的成就感!钻进了被窝,但愿今晚没有电话铃声!
这只是她工作生活中的冰山一角,她谦虚地说:“我做的还不够好,我还会更加努力的!我会更加用心的对待我的病人,我会用心引领我的团队,医学是用事实说话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
唯精湛医技为索求,视救死扶伤为己任!这就是她毕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