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艳:一只热爱文学的“燕子”
文化信使/郑海涛 编辑/赵盼
搞文学创作,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散文是最容易写的文体。从小学生的作文到我们日常的书信等,都属于散文范畴。但是,如果把一篇散文写好,写得让人感觉进入出神入画的境界,那又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情,有的人苦苦写了一生一世也没有多大的超越,让编辑扫一眼就知道其水平停留在哪个阶段。而张福艳的散文就不一般,给人以出手不凡的感觉,那些没有词没有成语平平淡淡的句子读来却让人品出百味,总是觉得篇短耐读。她的博客叫“燕子的BLOG”,朝阳一只热爱文学的“燕子”,她的散文在朝阳难得。
张福艳自小好学,品学兼优,1991年毕业于熊岳农业科专学校农学系农学专业,2003年自考获得辽宁大学中文本科学历,现工作于朝阳县农村经济局。她的主业是研究发展农业生产,如何解决制约农业生产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连年取得很好的成绩,刚进入中年便成为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农艺师,是一位农业专家;她的副业是文学创作,总是忙里抽闲写几篇文章投到报刊发表,现为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朝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朝阳县作家协会和朝阳县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
作为一位知识女性,张福艳喜欢散文和诗歌,而且总是以负责的态度认真地思考和写作,不以多而欢喜,而以精为自豪。她1998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在《鸭绿江》《辽河》《华夏散文》《辽宁日报》《朝阳日报》《辽西文学》《现代家庭教育》《成长》《中学生故事与阅读》《中国文学》《朝阳广播电视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诗歌近百篇。首发于2010年9期《辽河》的散文《秋天的滋味》被2010年12月《读者·乡土人文》转载。有散文收入《云蒙情怀》和《我可爱的朝阳》两部作品集,有诗歌收入《朝阳诗歌选》。2009年,她以关爱女孩为主题的歌词《爱的奇迹》代表朝阳市参赛,获得辽宁省原创计生歌曲一等奖。2010年,她结合自身工作特点,把乡村植物当作支点,自主进行乡村散文创作,并有了质的飞跃,在纯文学刊物《辽河》首次发表一组散文《未了乡情》,其中《秋天的滋味》先后被《读者·乡土人文》《农民文摘》转载。张福艳在省刊发表作品后,信心倍增,继续首眼于辽西新乡土散文的挖掘。2011年乡土散文《幸福的玉米》《行走的谷子》先后在《鸭绿江》发表后,很快被辽宁作家网、东北作家网转载,获得广大读者的好评。2011年,歌词《永远的蒲公英》从3137件征文作品中脱颖而出,以全国仅11首入选的竞争力获得教育部全国教师之歌优秀作品奖,之后被《辅导员》《中国小学教育》相继转载。2012年,《棉·女人》《碾道上的村庄》等多篇乡土文学在《文学界》《华夏散文》发表。
张福艳很会组合文字,在她的笔下,一个个汉字就像被农妇从大笸箩里挑选出来的精品豆粒,在文章中有序排列,把别人难以写好的散文经营得顺顺当当,让人品味无穷。在散文《行走的谷子》里有这么一段精美的文字:“提到黍子,就会想起和其相关的字眼。比如扇车、碾道,毛驴、大笸萝。秋天的打谷场,三五成群地站着掐黍穗的女人,她们的手动得快,黍穗子成串成串的往下落。黍穗铺满平展如镜的圆形场院,一个人站在圆的中心牵缰绳,让蒙着眼睛的小毛驴昏天昏地转起来。几十圈下来,米粒从穗上脱下,将它们聚堆,撮进大簸萁里颠上几颠,刷地倒进扇车的大斗里。呼啦啦手摇风轮转起来,穗粒穗秕穗糠便各自找到了方向。”由此看出,张福艳的散文作品叙述能力了得。
这就是张福艳的散文,她的语言在文章中普通得再也不能普通了,里面的话好像没读一天书的乡下农妇都能说出来,其实则不然,她虽然年轻,但创作功夫却比较老道。她说,从随意写作到自主散文创作,很幸运拥有朝阳这片生长文字的热土。更庆幸写作路上有师友们的相扶。文字不是她的全部,却像朋友一样给她慰籍,给她温暖,给她希望,让她充实并相伴一生。
张福艳,朝阳一只热爱文学的“燕子”。
小链接
郑海涛,1987年毕业于辽宁省供销职工大学,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现在中共朝阳县委宣传部工作,为《朝阳日报》《燕都晨报》驻县记者站记者、《朝阳县报》记者部主任、朝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朝阳县作家协会主席,至今在多家新闻媒体发表新闻万余篇次,被评为朝阳市首届优秀记者。出版文学作品集10部;编辑出版作品集15部,50余篇作品收入各类文集,多次获奖。2009年短篇小说集《奔腾的河流》被评为朝阳市建国以来十大名作。
本网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