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信使/郑海涛 编辑/赵盼
看着辽宁省朝阳县黑牛营子乡五家子村年近六旬的徐桂堂,跑遍千山万岭捡回来的上千块各种各样的化石,不由得让人联想起1.5亿年前某一天的情景:一群近似于爬行类的短尾鸟在一个美丽的湖泊自由自在地嬉戏打闹,好不快活。突然间,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火山爆发了!离湖泊不远的火山岩浆涌入湖泊,短尾鸟顷刻间被火红的岩浆裹上一层玄武岩硬壳,刹那间遁入时间的深渊……于是,在朝阳的大片山岭,也包括徐桂堂居住生活的五家子村,地下和地表都发现了大量的化石存在。由此,这种自然现象造就了徐桂堂这个“化石迷”。
徐桂堂是个典型的农民。他的祖辈从山东移居过来后就一直生活在这里,生于此,归于此,岁岁月月在山岭间奔走于打猎打柴,在农田里劳作,却不知他们司空见惯的石头竟然是1.5亿年前地质发生变迁时变化的化石,有的人家用石头垒的院墙和猪圈墙上就有许多化石。
从小在山里长大的徐桂堂心灵手巧,好动脑筋,对山上山下偶然发现的奇怪石头产生好奇心后,便拿着上面有鱼有树枝有花草的石头去问明白,人家说这是化石,是上亿年前由于地震变的,很有价值。他听了这话对这些石头更加好奇,出门走路总盯着石头看,发现是化石便捡回来,村里人经常看见他回家搬着一块石头,还以为他这个人会过日子,往家扛石头是准备盖房子用呢。
农闲时,他便带上干粮和水漫山遍野地寻找化石,找到后便搬到一个地方存放,如果量小就用自行车往回带,量大便用三轮车往回拉。在他家院里到处都是化石,房后的崖窖里也是化石,屋里屋外都是化石。时间长了,村里人见他总是捡这些不能吃不能喝的“破石头”,觉得这个人很怪,在农民的眼里是个不过日子的人。
不管别人对他是什么看法,徐桂堂不管三七二十一,一边种地一边捡石头,痴迷到了一定的程度。后来,他买了简单的加工设备,把看似有价值的化石进行加工,然后带到城市里去卖,每次或多或少都能卖上价钱,算起来比种地强多了。那一年,在朝阳县高中的女儿打来电话,让他给捎200元钱急用。徐桂堂二话没说,把一块鸟蛋化石装进包里,背起来坐车去了沈阳,下了车到太原街路边的马路牙子上摆摊儿出售,很快就有了买主,以800元的价钱成交,回到朝阳给了女儿。他就是靠出售加工的化石工艺品供女儿读完了大学的。
徐桂堂出生于山,成长于山,对家乡的山山水水特别熟悉,几十年时间走遍了家乡方圆50余公里的山岭,说起这些地方有什么树,有什么洞,有什么奇石如数家珍。在搜集中,徐桂堂积累了很多树木化石、植物化石,并搜集到了亿万年前南方热带生长的竹子化石,这些对研究远古历史有一定的价值。同时,他用简单的工具对化石进行艺术加工,制做出很多艺术品出售、赠送、收藏,由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成为当地很有名气的民间艺术家,令人刮目相看。
现在,徐桂堂仍痴迷于家乡的各种化石的搜集和加工。随着他的行为变化在逐渐影响着周围人的变化,使当地人的商品经济意识有所增强,他这个庄稼汉在乡亲们的眼里再也不是当年那个“捡石头不过日子”的男人了,在他这个“石头迷”的身上看到了许多乡下人不常见的闪光点。
小链接:
郑海涛,1987年毕业于辽宁省供销职工大学,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现在中共朝阳县委宣传部工作,为《朝阳日报》《燕都晨报》驻县记者站记者、《朝阳县报》记者部主任、朝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朝阳县作家协会主席,至今在《今日朝阳网》等多家新闻媒体发表新闻万余篇次,被评为朝阳市首届优秀记者。出版文学作品集10部;编辑出版作品集15部,50余篇作品收入各类文集,多次获奖。2009年短篇小说集《奔腾的河流》被评为朝阳市建国以来十大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