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爱核雕的青年厨师
文化信使/郑海涛 编辑/雅贤
李井彪是一位80后青年厨师,在他35年的生涯中,有17年的时光是在饭店后厨抡大勺中度过的。在油烟气味儿的陪伴下,爱好美术的李井彪先是利用业余时间作画,接着开始从事桃核雕刻。他对桃核雕刻这门艺术爱得如醉如痴,一个个精致的作品在他的手中诞生。
1980年10月30日,李景彪在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孙家湾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出生了。父亲是一名转业军人,母亲是一位农村妇女。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他这个整天混迹于乡村孩子堆儿的农家子弟渐渐地爱上了美术。在小学课堂上读到的一篇关于达·芬奇画蛋的课文,萌生了他的爱好——画画。从那时起,他每天每日画鸡蛋,至于画了多久已不记得了,他只记得那时对画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一心想长大以后当画家。画好多画卖钱,把名从孙家湾扬出去,为父母争光。
父母对李井彪寄予很大期望,读初中时,为了让他有个好的学习环境,把李井彪送到城里借读。也就是在这里,他结识了人生中最好的朋友,他的同学李永利。那时他们都有画画、写字、雕刻这三个共同爱好,整天在一起琢磨来琢磨去,一直到初中毕业。
人生有很多选择,每一次选择都是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1997年是李井彪人生中的第一次选择:是辍学回家,还是走美术专业?在这两个选择中,他反复思考,为了不给父母造成经济负担,他最后下狠心决定辍学。那一年表哥学厨回家,建议他学厨师。因为他爱好美术,相信在厨艺方面会有独特的视角,今后能够成为一个有成就的好厨师,业余时间还可以学习雕刻。一听到雕刻他当即答应学了厨师,这一干就是17年。在这期间,爱好美术的李井彪业余时间不忘画画,画笔和画纸成为他生活中的伴侣。一幅幅美术作品在他的笔下诞生,越画越熟练,一幅比一幅好,他一一“收藏”起来,过一段时间便拿出来自我欣赏,感觉有个高雅的艺术爱好很好,生活很充实。这期间,他一直没有忘记雕刻。
2007年夏,他的老同学李永利鲁美毕业,当时在核雕界已小有名气。有一次李永利回来探亲,送给他一枚橄榄核雕,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这种雕刻模式,内心便按捺不住,有些跃跃欲试。由于工作时间有限,他未能有机会触碰核雕,仍然继续着自己的厨师生涯,但核雕已成为他人生中不可磨灭的梦想,坚信终有一天会实现。
2014年初,由于工作调动,有了一些空闲时间,李井彪便拿起刻刀,开始了他的核雕之路。从雕刻第一个桃核开始,他便与核雕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一边是油渍闪亮的炒勺,一边是精巧的刻刀,他利用做厨师的业余时间钻研起雕刻艺术,雕刻了许多桃核艺术品。在他的手里,一把小锉刀、一张钢锯片、一片磨砂纸,便使一个小小的桃核在他手中脱胎换骨,栩栩如生,让人爱不释手,从人们眼里不起眼的废品变成了光彩可人的工艺品。
李井彪所用的桃核来自广东,是从网上买来的,是一种野生核。在雕刻前先“开脸”,然后做佛头、花生、手串等多种工艺品。一般雕刻的桃核都是野生桃子的核,这样的核核质好。不过,在当地平常吃过的桃核也可以刻。 挑选雕刻用核,一看核质,二看纹路,雕刻前不用特殊处理,只要清洗干净即可。主要是纹路里的果肉要用钢丝刷刷干净,深处的就用针挑出来。
谈起创作的困苦,李井彪介绍说,雕刻桃核成功率比较低,有时候一大堆桃核都找不出一个适合雕刻的,一旦找到自己想要的那种桃核,兴奋感是无法形容的。在创作中,最难的是要根据桃核的形状和纹理精巧布局、巧妙构思,之后才能雕刻出精美的图案。在雕刻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不小心刻坏桃核的现象出现,或是破坏了原有的图案,或者桃核突然裂开,前期所做的努力就都白费了。虽然每件作品雕刻出来后充满成功的喜悦,但雕刻的艰辛只有他自己深有体会。这里面有成功也有失败,可是雕刻成功后的喜悦那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个桃核,所以每个作品都是不一样的,都是唯一的。李井彪说,他既然爱上了核雕,就要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不管这条路有多长,要走多久,他都会坚持走下去,努力走下去,让自己的核雕艺术给家乡人的生活增光添彩。
小链接
郑海涛,1987年毕业于辽宁省供销职工大学,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现在中共朝阳县委宣传部工作,为《朝阳日报》《燕都晨报》驻县记者站记者、《朝阳县报》记者部主任、朝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朝阳县作家协会主席,至今在《今日朝阳网》网站及多家新闻媒体发表新闻万余篇次,被评为朝阳市首届优秀记者。出版文学作品集10部;编辑出版作品集15部,50余篇作品收入各类文集,多次获奖。2009年短篇小说集《奔腾的河流》被评为朝阳市建国以来十大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