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回眸 那尘封的红色记忆

摘要:“放电影喽!”随着一阵钟声响起,生产队长粗犷的嗓音飘进了小山村的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喜形于色地撂下手里的活计,胳肢窝下夹着娃娃或是小板凳,纷纷奔向生产队大院或打谷场:一方粗陋的白布扯就的屏幕上,播放着《狼牙山五壮士》、《铁道游击队》等红色电影。

回眸 那尘封的红色记忆

——记老电影收藏家、公益电影放映人樊树平

文化信使/宋文龙  编辑/素颜

引  子

  “放电影喽!”随着一阵钟声响起,生产队长粗犷的嗓音飘进了小山村的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喜形于色地撂下手里的活计,胳肢窝下夹着娃娃或是小板凳,纷纷奔向生产队大院或打谷场:一方粗陋的白布扯就的屏幕上,播放着《狼牙山五壮士》、《铁道游击队》等红色电影。屏幕前蹲坐着黑压压的人群,伴随着影片中震耳欲聋的枪炮声,他们或是偶尔怒骂日本鬼子的惨无人道,或是唠着家常哄着怀里哭闹的娃娃,几个孩童手拿木头手枪模仿电影中的画面,喊着“冲啊、杀啊”,在放映场周围尽情地追逐嬉戏着…… 这一场景对于出生于五、六十年代的人来说堪称记忆犹新,在那娱乐极其匮乏的年代,看电影对每个人来说,无疑是记忆中最温馨最美好的回忆。

  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电影开始走上商业化路线,给传统老电影带来了巨大冲击,伴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影院不再是老百姓唯一的娱乐去所,人们开始把兴趣点从银幕转向荧屏,社会步入了“娱乐至死”的时代。然而,源于根植骨髓的电影情结,人们对充满爱国主义和正义感的黑白老电影却念念不忘……据了解,全国老电影藏家现仅有一百多人,樊树平是我市收藏老电影胶片拷贝第一人。他不仅热爱收藏,还十分热心公益事业,工作之余,他的足迹遍布村屯社区、军营、养老院等各大场所,迄今为止,已免费为百姓放映老电影300余场,让数以万计的人们分享了快乐,传递了正能量——

老物件,可触摸的影像演进史

  樊树平是区检察院一名普通的司法警察,他的父亲曾是一位电影放映员。70年代出生的他,孩提时没有电视,看电影是唯一的乐趣,每逢村里放电影,他和小伙伴们比过年还要高兴,早早地拿着小板凳去放映场地占地方,受父亲影响,十几岁就跟父亲学会了放电影。樊树平感慨地对记者说:“那个时代没有豪华影院,也没有气势恢弘的文艺大制作,总是不经意间与好电影相遇,董存瑞的勇敢、潘冬子的聪明、狼牙山五壮士的悲壮……英雄主义的壮志豪情在幼小的心中常常膨胀发酵,每次看完电影,回家后都激动得睡不着,脑海里总是反复回放着影片中的画面,幻想自己就是影片里的英雄,想着想着就在梦里实现了。”

  1997年,是樊树平开始收藏老电影第一年,那年,正值香港回归,他带着自己收藏的电影放映机,回到家乡双塔区长宝营子给乡亲们放了一场《林则徐》,怀着深深的电影情结,拉开了放映公益电影的序幕。樊树平不抽烟、不喝酒,总是把节省积攒下来的零花钱用来收藏老电影,17年间,他先后投资20多万收藏了80余部老电影胶片,更换了3套电影放映设备。1952年版的老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第一部彩色电影,胶片是在美国洗印的,当时一共洗印了200多部,弥足珍贵,现在市场上一部价格已达10多万元。樊树平收藏的上下集老电影《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是新中国在故宫拍摄的唯一一部电影,目前,收藏存量十分稀少,市场价格可观。他还有幸收藏了一部五十年代剪纸动画片《渔童》,画面都是由一幅幅剪纸组成的,现已成为绝版。

  除了电影胶片拷贝,樊树平还喜欢研究并收藏电影放映设备。 “这是一台35毫米1000瓦氙灯放映机,由上海光学仪器厂生产。这台机器结实耐用,比较适合露天放映,上面只有四个功能按钮,操作起来比较方便,机器出厂时间至少有几十年了。这一台是仿照前苏联产的16毫米放映机,自带扩音喇叭,自动倒带,家庭和小影院用起来比较方便。另外,还有两台放映机,家里搁不下,存放在别处。”樊树平对放映设备可谓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着他的爱机。樊树平的专业知识都是自学的,他仔细研读有关资料,放映机出点小毛病,他都能修复。他说,电影放映操作是门学问,自己亲手放电影后,才知道是个细致活。比如:放映距离和屏幕大小要有对应比例,操作上也要有严格次序。第一台设备买回家后,他自己琢磨了好几个月,烧坏了很多张胶片才掌握窍门,期间,国内的胶片藏友给了他很多专业指导。经过多次“实战”,樊树平对胶片的魅力有了很深体会。他说,胶片电影一卷只能放半小时,一部两小时的片子,就要换四卷带子,每次播放前,要事先对好播放起始点。每部片子放完一节,画面右上角会出现白色光圈,提醒放映员接胶片,虽然费事,但他发现,几经推敲后胶片播放的画面颗粒感更强,色彩更加真实饱满。抚摸着这些被他称为“命根子”的老电影胶片拷贝,樊树平脑海里常常浮现出动人的一幕幕:大人们兴高采烈地相约前往,孩子们欢呼雀跃、呼朋引伴,在众人的期盼中,大银幕庄严升起,晒谷场上、居民楼下,好似喜庆欢腾的节日……

公益放映,在怀旧中传承历史

  “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伴随着均匀的嗒嗒声,电影胶片开始转动,白色墙面上投映出一幅幅精美画面,郑绪岚的《牧羊曲》在耳畔时而嘹亮、时而低沉地回荡着,经典的旋律像一双温柔的手,牵引记者走进了李连杰主演的处女作《少林寺》公映的那个难忘年代。9月13日,晚霞收去了它最后一抹余光,在樊树平家的客厅里,记者和樊树平的好友们观看了电影《少林寺》,随着一缕光束燃亮,樊树平的脸庞变得流光溢彩,他兴致勃勃地讲解道:“这可是一部经典老电影,主题曲当年曾红遍大江南北。”

  回首18年放映之路,樊树平高兴地说:“自己乐不如大家乐,为大家放电影的感觉真好。我发现,放映员和足球裁判员有一比,精彩的比赛就是让观众忽略裁判存在的比赛,被观众忘掉的放映员,才是一名成功的放映员!”两年前,樊树平参加了鞍山惠彤和北京北平老电影爱好者联谊会,经过与他们互动交流,提升了自己的收藏品位,奠定了在老电影收藏界举足轻重的地位,被中国老电影爱好者联谊会电影胶片收藏专业委员会吸收为会员,并被授予“中国电影志愿者”称号。

  5月24日晚,为响应中国文联、中国影协发起的“到人民中去·中国文艺志愿者服务日老电影公益放映活动暨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樊树平在尚志公园放映了红色电影《地雷战》。当日下午4点,樊树平带着两台崭新的井冈山牌中型放映机、一幅4米半长的幕布、长短不一的不锈钢支架、还有一柄陪伴他近20年的大手电筒,在公园附近的墙壁上张贴了海报:今日放映《地道战》,翠绿色的彩印海报中央,毛笔手书工整清秀。夜幕降临,数百名观众席地而坐,观看了革命老区民兵与日本鬼子斗智斗勇那激动人心的动人画面。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为庆祝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樊树平先后在边杖子镇辛杖子村、新华街道竹林社区,放映了《地雷战》、《鸡毛信》等经典影片。辛杖子村一位60多岁的老人对记者说:“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朴素道理,都是电影告诉我们这一代人的,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当年一部《地雷战》,我看了无数遍,每看一遍就被感动一次。时代的发展带给我们很多东西,同时,也让我们缺失了很多东西,为了迎合观众浮躁的审美品位,许多影视剧粗制乱造,看后味同嚼蜡,真不是滋味,没有老电影真实感人。如今,看电影已成为文化消费,在舒适的影院看制作精良的大片,却找不回看露天电影的感觉了。”

  对老电影收藏,樊树平的看法是:老电影直接记录民族、时代的生活、风俗、制度、思想和艺术,保存老电影就是保存时代的记忆,传播老电影,就是把民族文化传给后人。他认为,文化事业不仅是政府的事,也是百姓的事,做老电影的收藏与传播,也是文化传承,并且,这样的传承更有根基更能久远。如今,樊树平仍坚守着只有他一人的放映队,演绎着平凡而高尚的电影人生,他说:“看老电影也许不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但通过老电影所获得的感悟,却能改变对待人生的态度。”
本网声明
  1、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今日朝阳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章的内容等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今日朝阳网》不做任何形式的保证或者承诺,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凡本网发表的所有非转载作品,版权均属于《今日朝阳网》和作者,欢迎转载并注明“来源:《今日朝阳网》”。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  +86-15566781010    QQ:2996382758   邮箱:2996382758@qq.com
  微信公众号:今日朝阳网(添加方式:微信→新的朋友→搜索公众号“今日朝阳网或jrcyw0421”)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