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乡土文人的文化守护
文化信使/郑海涛 编辑/素颜
在辽宁省朝阳县境内的小凌河下游有个曾经叫“松岭子边门”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松岭门蒙古族乡,年过六旬的农民作家朱振山一直生活在这里。他辛勤劳作之余,痴迷于文学写作,并创作了近百篇散文随笔,其中很多作品已在全国刊物或文学论坛发表,并受到广泛好评。如感悟传统文化的《爷爷的俗话》、品味农民心理的《雨休》、倡导为文之道的《文人的为人》、感悟底层文化命运的《最后的乡儒》等。行销海内外的长篇小说《大官屯》就出自他的笔下。一个把“承接与传递乡土文化”看作自己使命的乡土文化人。
朱振山的创作生涯始于1975年,那年他25岁。他的第一个剧本是《土蓝记》,第二个剧本是在农机修造厂当工人时创作的《报捷》,此时,改革已经春风化雨。1987年,他受聘到朝阳县戏剧创作室,创作并上演了剧本《绣花女》,这个剧本后来获创作一等奖,这是他对生活与人生的理解与回应。由此,文学的真谛便把他的心灵叩响。朱振山在剧目室辞职后回归乡土。2007年5月,朱振山与文学挚友在家乡创办了文学社团——边塞文艺社。在飞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大潮中,乡村文化相对疲软,人们在衣食住行水平获得大幅度提升的情景下荒芜了精神家园。在这样氛围中,边塞文艺社创刊了文艺期刊《边塞文艺》,通过刊发乡土文人的作品,唤醒了许多农民的阅读欲望。这股边塞风为松岭门及其周边地域吹进了新鲜气息。
为尽快提高写作水平,朱振山1980年到辽宁大学中文系函授班进行深造,文学创作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创作发表了短篇小说《女婿今年48》《老大有点傻》《等来的喜丧》《村魂》《生命无价》;发表了散文《“尖人”考》《最后的乡儒》《雨休》《文人的为人》《我们为什么要发现美好》和随笔《农民弱势的生态追问》《书写自然文化人的独立思考》《稿纸的格子田间的垄》《忽略与迷失》《底层的丰盈》等;评论《底层的丰盈》和《作家应该重视人格修养》发表后产生一定的影响。
新世纪以来,他的许多思想随笔在全国炸响。首先是《农民弱势的生态追问》赢得了《人民论坛》编辑的赞许。紧接着 《乡儒的落日》在《黄河文学》重点推出;《爷爷的俗话》更是耐人寻味;《文人的为人》发表于《辽河》杂志;《作家应注重人格修养》发于2010年9月27日《辽宁日报》,随后被中新网、大众网、辽沈北国网等30多家网站争相转载,并被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收录。仅仅4年时间,朱振山的近百篇思想随笔在全国开花。其中,中国计生委主办的《人生》杂志以他的投稿为很大的荣耀,他在《人生》发表的思想随笔基本上是栏目头题:《我们忘记了忏悔》《都是执著惹的祸》《我们为什么要发现美好》等篇什均受读者好评。
短暂的村官生涯让朱振山重新审视了我国基层民主的可贵与艰难,审视了我国农民的可爱与蒙昧。2009年,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大官屯》》入选中国社会出版社“双百大地印”文丛出版发行后,在文学圈引起很大反响。一级作家邸玉超先生为其作序。序言中说:“这部现实主义长篇力作,是社会转型时期乡村权利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一部当代乡村文化史,是乡村社会学研究不可多得的原生态材料。”这部小说深邃的思想、跌宕的情节、鲜明的人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大官屯》已在国内上千家书店、图书馆和网上书店行销,摆放在北京王府井书店四层中国文学组的《大官屯》曾几度售罄;台北的美商天龙国际图书城也在销售《大官屯》。另外,“双百大地印”文丛曾对其作品进行相关度排行,《大官屯》一直稳居榜首,并在海内外创下销售纪录。
现在,朱振山这个把“承接与传递乡土文化”看作自己终极使命的乡土文化人,在文学创作道路上仍努力前行,人们将会不断地看到他的新作。
小链接
本网声明
1、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今日朝阳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章的内容等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今日朝阳网》不做任何形式的保证或者承诺,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凡本网发表的所有非转载作品,版权均属于《今日朝阳网》和作者,欢迎转载并注明“来源:《今日朝阳网》”。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 +86-15566781010 QQ:2996382758 邮箱:2996382758@qq.com
微信公众号:今日朝阳网(添加方式:微信→新的朋友→搜索公众号“今日朝阳网或jrcyw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