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记忆深处的雨帘

摘要:每当雨来,站在窗前, 那发乌发黑的雨帘,总是在我的记忆深处招招摇摇,闪闪烁烁

记忆深处的雨帘

文化信使/时春华 编辑/赵盼

  每当雨来,站在窗前, 那发乌发黑的雨帘,总是在我的记忆深处招招摇摇,闪闪烁烁。

  在我小时候,家里的窗户是上下都可以拆卸,小方格子的那种。老人们管这种窗户叫呱嗒嘴子窗户。那时的窗户跟现在窗户的作用是一样的,遮风挡雨。只可惜,那时候窗格子(我们小时候习惯的叫法是窗户櫈儿)是用白纸糊的,怕大风,也怕大雨。不过,庄户人总是有庄户人的办法,一袭雨帘,隔绝了风雨,隔绝了风雨外的世界。

  雨帘很简单,就是用高粱秆勒成的略比窗户宽的帘子。但是,它的制作却是很有讲究的。每年秋收完毕,父亲总要挑选出一些粗细适中、比较均匀、叶脉饱满的秫秸秆,晾晒得干透了,用来做雨帘。父亲做雨帘,一如侍弄他心爱的庄稼,他首先把秫秸秆戳整齐,用菜刀在木墩子上剁掉些许或粗或细的根稍,然后在院子里选一块空场,靠左或者靠右的不是放上一块挡板,就是画上一条直线,把秫秸秆的一端靠着一面戳齐,把第一根用两个钉子固定住,两根青麻绳布匀了,交替着勒紧依次续上来的根稍一颠一倒的秫秸杆。弄到够大够长了,再在两头稍靠里再勒上两道,每勒一下,父亲的嘴都“诶,诶”地一歪,那是使足了劲的。这两道也是从下往上勒,勒到最上边,打上死结之后,再结结实实系上两个扣。最后,拿一根质子(就是丈量窗户长宽的秸秆或小棍)一比量,用锋利的削谷刀把两边削齐。雨帘就算做好了。父亲手劲大,手巧,做啥都一丝不苟,所以我家的雨帘是最结实、最像样的。

  雨帘做好了,就可以挂在窗户上了。就是挂雨帘,父亲也是不含糊。他先是在檐下的方木上钉两个钉子,在钉子上系上两根一端带着小弯钩的粗麻绳,接着才把雨帘挂上去,卷起雨帘,两条带钩的麻绳向上一翻,捆住雨帘,挂回到钉子上。晴天的时候,雨帘就这么卷着挂在檐下,雨天的时候才撂下来。每当雨来,我会第一个冲出去,拿根小棍,挑起小钩,一放,唰地一下,雨帘下来,屋里就黑了。黑是黑了,可窗户纸没有湿。待到雨过天晴,便卷起雨帘,让清新的空气和外面的光亮进到屋里来,晴天以后,雨帘是要再放下来晾干的,因为父亲说,这么的卷上去捂着,秸秆爱烂,好捂,也不结实。

  我家的雨帘是有两种功用的。雨季的时候挡雨,冬季的时候遮风。那个时候,每到冬季来临,家家户户都要糊新窗纸,溜窗缝儿,免得风灌进来,屋里冷。 实际上风还是可以灌进来的,因为溜窗缝用的是薄纸,风来势汹汹的,窗户不断摆动窗缝就开裂了。有的人家用旧布条塞窗缝,有的人家用泡湿的料子纸堵窗缝,有的人家在屋里的下半扇窗户上挂一条千缝万补的破烂的褥单......父亲则不然,他不知从哪找来许多牛皮纸,一张一张用线缝起来,缝到跟雨帘一般大小,两张或者三张的再缝在一起,然后,卸下雨帘,用一种叫渔网线的线,码大裾子缝在雨帘的里手。每天天一黑,我家就撂下雨帘,呵呵呵,真的是密不透风。我想:那个冬天的雨帘应该就是我家最早的窗帘吧。

  当我家换上小四扇的玻璃窗时,我家的雨帘就彻底下岗了,到底是哪一年,我真的记不清了。 常常想起我家曾经的雨帘 ,因为它留在我记忆深处的,除了踏实,还有温暖。

小链接

  时春华,女,辽宁省北票市大三家镇中心小学教师,1992年毕业于朝阳市第一师范学校,爱好文学,热爱生活,热衷于传播社会正能量,是北票市作家协会,朝阳市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辽海散文网会员,在北票市报有专版《朝花夕拾》,在《今日朝阳网》网络媒体发表过多篇文章。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