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汇杯”“心怀感恩•策励前行”主题征文大赛作品选
感恩于心,回报于行
—— 老师眼睛里的标点符号
文/曲爽 编辑/志霞
教学楼走廊里,路过听到两同学谈到大学老师:“老师对学生不闻不问,根本不关心,而且还莫名收一些不合理的费用。真是要多可恶有多可恶。”……
“闺女啊,起床吃饭啦!”哦,好吧,我又做梦了。收到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起,便对大学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和美好的憧憬。然而,总也做与期待截然相反的梦。真的是对大学有期待也有恐惧……
一、老师眼睛里的冒号:我们的师生缘从这里开始
终于到了开学这一天,爸妈带着我来到朝阳师专报到,初来乍到,两眼向前,填完报到处信息,正要拿着行李找公寓。“你带这位新同学上去吧,帮着拎行李,安顿一下。”循着声音找去,一位30岁左右的老师模样的人。又说到:“快去寝室吧,坐挺长时间车,让父母也休息一下。”心里的暖意涌遍全身。我怯懦地说了声谢谢。老师的眼睛里面有关怀和体恤。在这位老师的眼睛里,我看到了冒号。我成为了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化工程系的一员,我们的师生缘便从这个时候开始。
二、老师眼睛里的感叹号,对我们的承诺,他坚定不移!
进入大学第一次班会,我知道了,这位老师就是我们的班主任老师,也是我们系的辅导员老师,孟老师。班会上,老师对自己进行了简单的自我介绍。时隔两年我已记不太清具体内容。然而我记得非常清楚的应是全班同学都难以忘怀的事:他说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的事,随时都可以跟他沟通。甚至,为我们他会24小时开机。看得出来,他是一个极其细心并且负责任的老师。老师眼睛里边有坚定、有责任。这时候我看到了老师眼睛里面的感叹号。
三、老师眼睛里的省略号,对同学的秘密他只字不提……
班级评选“助学金得主”。跟老师谈话的过程中,发现老师会仔细问清并对比大家的情况。最重要的是,尽管有的同学质疑某位得到助学金同学的情况,老师也丝毫没有透露这位同学的特殊情况。以后我们了解到,老师给的这位同学的确有道理,只因为不想透露学生隐私,就承受了当时的些许质疑。那时候,老师眼睛是深邃的,好像用眼神告诉我们:以后你们会明白的。但却一个字也没说。我在他的眼睛里看到了省略号。
四、老师眼睛里的破折号—用行动向我们解释什么是好教师
教师节,班级同学深知孟老师为我们付出很多。班长提议用班费给老师个小礼物,全班同学商量来商量去决定给老师家宝贝买套小衣服,还生怕买了老师不要。买回来送给老师,不出我们意料,他是万般推辞。我们也是必须要给,老师没办法收下。此时此刻,在老师眼睛里我看到了破折号。像是要跟我们解释什么,但又欲言又止了。结果老师借故跟我们要购物小票,回家竟然就把钱打到班长的支付宝账号上了。然而我们给转账回去竟然遭到了再次返回。
五、老师眼睛里的括号,他对于我们的承诺一直在坚持(照顾好我们的学习、生活)
中秋节,离家远的同学不能回家,孟老师说这是个团圆的节日,不同于其他节日,不回家的同学心里一定很不是滋味。老师想同学之所想,自己花钱帮同学买了不同口味的月饼,亲自送到学校分发给大家。他说要让大家体验家的感觉。在老师的眼睛里,我看到了括号。他用语言、用行动向我们解释和证明他一直在坚持开学初对我们的承诺。(不论是我们学习还是生活上的问题,他都会全力以赴)
六、老师眼睛里的问号,你们难道故意给我省钱吗 ?
为鼓励学习,激发大家学习热情,孟老师答应每年两次考英语四六级,他要请通过考试的同学吃饭。然而我们好像约好了要为老师省钱一样。目前为止,我们大三了,通过人数还是个位数,也就只让孟老师请吃了一次饭。不过老师好像不太领情,和同学吃饭的时候说道:千万别为我省钱,你们过的人数多,我多拿钱也高兴。难道嫌我工资少,你们是故意的吗?
他会为了帮学生省钱,暑假期间通知如何交学费能省手续费,挨个给学生打电话,反复嘱咐强调;他会为同学考虑怎样避开在经济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进行激烈的竞争,苦口婆心的劝导大家考研;他会为我们找考研的资料,甚至找的比我们自己都细致……
老师眼睛里的标点符号为我记录下了大学的点点滴滴,并且是最美最真的时刻。这样的老师,值得我用一个周末坐在电脑前束起头发,去回忆去记录下他管中窥豹的好;这样的老师值得我们去效仿、去尊重;这样的老师值得被大家所知道,所颂扬,至少被他教过的学生对他的评价都是连连竖起大拇指。他的行为让我们常怀感恩,常为之感动。
其实,在朝阳师专,这样的老师有很多,我见到了遇到了这样一位心细、无私、想学生之所想的孟老师,一定也有拿着不是特别多工资的却同样愿意为同学付出的赵老师、王老师、刘老师,一定会有。看到这些好老师,再想想未入大学时的担心和恐惧甚至是偏见是多么多余。
感谢这些无私、甘愿付出的老师为我们营造的纯真、有爱的大学环境。感谢朝阳师专为我们通往社会的路上给了我们很好的航向和指引。相信在这样无私的老师的教育下、在这样纯净的大学的培养下,走出去的学生都会心怀感恩,“饮其泉,思其源,食其果,忆其树”,感恩于心回报于行。
(作者系朝阳师专高等专科学校生化工程系13级生物工程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