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民间书院建成有生命力的文化自营体
《辽宁日报》记者 王云峰
龙翔书院,朝阳传播书香的圆心
龙翔书院坐落在辽宁朝阳繁华的闹市区——朝百大楼12楼内,一个区区300平的空间里。它虽然不大,但有气韵,有声势。这里不仅是一个以“书”为核心的特殊文化组织和精神家园,也是一个以文聚友面向市民开放的好去处。
书院成立一年多来,参与策划了朝阳市首届成人文学作品暨中小学生作文大赛,组织了朝阳籍作家李铭《我的读书 我的写作 我的成长》专题讲座,并签约了一批朝阳籍作家、艺术家,同时策划出版了“人文朝阳”系列丛书,迄今已出版了赵玉国、孙宝良、于庆和、李玉江、孙超、刘佳娣等人的作品。近期,还承办了“书香朝阳金秋朗诵会”。在未来的时日,将陆续举办“龙翔大讲堂”、“书香朝阳”等公益讲座,届时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作家、艺术家、学者到书院进行讲学与学术研讨活动。
以书院为基础的书友会QQ群于今年4月28日创立,短短的五个月,就聚集了400多位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从事不同职业的读书爱好者。从书院到QQ群,书院初步实现了实体与网络的对接,书友们以此为平台,达到交流、品评、争鸣,以及相互促进和提高的目的。建平县小塘中学教导处主任薛士东对记者说,因为有了龙翔书院,读书不再是 “孤寂的”而是可以“悦读的”,读书不再是独乐乐,而是众乐乐。围绕龙翔书院,爱读书的人聚在一起,就是一片海;散发开去,就是满天星。
今年的8月8日起,书院免费向市民开放。凡是喜欢读书、醉心于传统文化、致力于“文化朝阳”建设的市民,都将会成为书院的座上客。
风生起因有天时地利
在某种意义上,书院是中国人最意味深长的精神家园。龙翔书院之所以在朝阳办得风生水起,院长秦朝晖功不可没。秦朝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协特邀评论家、民进朝阳市委委员、朝阳作家协会副主席、《辽西文学》执行主编、业余藏书家。多年来,爱书如命的秦朝晖一直守着宁可少穿一件衣,也要多买一套书的原则,把多半工资都用在购书上。30多年过去了,他所收藏的书刊已达3万余册。他所办的龙翔书院可能是中国最小的书院,可他要把这最小的书院办成“朝阳的智库,文化的良心”。
书院筹建伊始,秦朝晖除拿出自己的全部藏书外,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市委宣传部特批2万元专用资金,并为书院购置了桌椅板凳;中航安盟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朝工集团为书院赠书计3000余册; 退休医生于中杰等书友赠书逾千册,还有人花钱买书送给他…… 为了书院的后续发展,秦朝晖还从全国、省、市聘请到学术顾问30人,这些顾问,不乏学界的知名学者,诸如南开大学教授李新宇,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上海大学教授葛红兵,《当代作家评论》的主编高海涛,著名诗人林雪等,有了这样的“学术团队”支持,小书院便有了大格局。
朝阳当地作家们告诉记者,龙翔书院出现在朝阳不是偶然的。朝阳是一方文化热土,每年能出书200部。朝阳会不时地冒出一个作家,这个人可能是农民,也可能是下岗职工,抑或是家庭主妇。据不完全统计,朝阳市城乡光残疾人文学爱好者就达上千人。
秦朝晖说,龙翔书院的闪亮登场,离不开时代的大背景。当前,中华民族正走在民族复兴的路上,这一进程没有文化的支撑是不可想象的。中国历史已表明,凡书院昌盛之时,也是文化繁荣之期。
正如高海涛所言:龙翔书院是得天时地利而建,既有当地人脉,也有多方资源。
也经历着成长的烦恼
龙翔书院红火的背后是社会及民众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增长的需求,这是民办书院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民办书院作为公益性的“承前启后”的现代书院,它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是大有可为的。不过,记者在对龙翔书院采访时发现,书院红火的同时,服务功能的拓展及可持续运营还面临许多困难。
书院硬件建设不健全。书院的位置坐落在商业区的十二楼,与商业网点混在一起,不便开展相关活动。书院现有使用面积300平方米,有藏书近3万册,可上架的图书只有1万余册,其他藏书只能“堆放”,不利于市民的借阅。到目前为止,书院还缺少辅助设施的电脑、网络、打印等现代办公设施,电子图书还没有阅读平台。
书院也未实现专人管理。书院现有工作人员5人,一名院长,三名副院长,一名工作人员。这5人当中,院长和两名副院长有正式工作,其余两人尚属无业,因书院不能为二人提供必要的工资保障,这两人尚属全职的“书院志愿者”。
书院藏书有待丰富、更新。书院藏书是展现书院品位的又一硬件,没有“过硬”的镇院藏书,就难以做到书院传播书香的功能。书院在得到社会各界捐赠图书的同时,还应根据书院自身特色,精心选购一批精品图书。但限于经费问题,龙翔书院在这方面已处于“停滞”状态。
发展经费严重不足。目前,书院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有关部门和秦朝晖个人,虽然书院开办地点属于廉价租借,但加之物业、水电等费用,给书院的持续运营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如果社会各界对民办书院多一些了解和支持,其前景是广阔的。毕竟书院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机构,它的“藏书、读书、讲学”之风,为“文化中国”增添了独异的光彩。
需创出适合时代的新模式
书院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形式,五代北宋时候,书院正式确立。书院的最大特色在于,它是由民间办学者传办,没有政府认可与资助。1905年废除科举与变书院为学堂,我国开始全面引进西方教育体制。书院这个曾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辉煌与骄傲的名字就这样逐渐淹没于历史的滚滚尘烟之中。
辽宁的书院文化,与江南和关内各省相比起步较晚,但在东北曾领风气之先,也有比较深厚的积淀。近年来,我省一些作家、学者发扬文化自觉,乘文化发展繁荣之大势,已开始恢复和创办了一些地方性书院,朝阳的龙翔书院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总的来说,书院不是一个纯粹的教学机关,不是培训班,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学,它是知识分子读书、教书、著书、写书的地方;是文化积累、研究、创造和传播的场所;是高级形态的研究和教育机构。它传播学术思想,普及礼乐教化,成为民间知识精英思想新创的集结地,对于文化思潮有着不可小视的引领力量。而这就要求书院具有先进的模式,现代书院的建设却并无太多前人的经验可供参考。目前,国内民办书院除极少数企业家投资兴办者外,多数在经济上处于举步维艰的状态。
国内颇有代表性的新兴书院——万松浦书院院长张炜认为真正称得上现代书院的必须具备几个基本元素:有独立的院产,具备藏书、讲学、接待游学的功能,清晰而恒久的学术理念,以学术主持人为中心的立院方式。
秦朝晖认为,民办的现代书院除需政府的强力支持外,部分经费还要通过收费办学和接受社会资助等方式自筹。他对记者说:“在我心中,未来的龙翔书院不单单是一个人的书院,也不单单是众多书友们的书院,它将以读书为核心,形成一个运营完善,生命力旺盛的文化自营体,以策划活动,文化传播,专题讲学等手段,即能自给自足,又能于闹市一隅,守一方净土,成为朝阳的文化地标,成为读书人安寄心灵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