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 神气 正气
------施贞泉太行山水系列作品印象
文化信使/ 秦首先 编辑/雅贤
山吻白云水连天,九曲环肠路弯弯。莽莽大野寥长风,壁立千仞易水寒。这就是施贞泉先生画笔下的太行山。他以北派质朴劲健的笔触和磅礴大气的构图再现太行山水风骨。大气、神气、正气是他的太行山水系列作品的三大艺术特色,他的作品呈现给读者的是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和视觉冲击。
大气磅礴,开图千里。施贞泉山水画创作得益于他的恩师白雪石和白云乡。早期他受教于新京派山水大师白雪石门下,深得其山水画审美要旨;后又拜太行画派领军人物白云乡为师,专攻太行山水,将“云乡皴”技法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秉承了近景、中景、远景的传统山水画三段式构图,通过高远、深远、平远来表现太行山水的整体气势,营造出太行山的大美、幽深、壮阔之境。他的太行山水画一改清末萧散简远、阴柔小巧的绘画之风,发扬雄强阳刚艺术,走出了一条切合时代脉搏的现代山水写实之路。
他的作品表现在大山水,大视野,大印象上,其作品丈二和长卷居多。他认为,惟有大画、惟有高信息量,才能充分展现太行的雄伟、幽深、博大、壮丽。所以,他在创作中,从不拘泥于一坡一沟一脊梁的线条造型和着墨,他更强调整体架构的和谐和虚实转承的自然。他挥毫用墨是肆意的,他不袭前人先勾勒,再皴擦,后着色染点的固有套路。而是用一管长毫石獾、猪鬃笔或长锋鸡毫笔,软硬兼施;或先蘸浓墨,或先用淡墨,或先用色,或先用墨,随心所欲;大笔在宣纸上匆匆掠过,或卧锋横扫,逆锋直推,或左拉右拖,抑扬顿挫,上下翻飞,一气呵成;转瞬之间,结构清晰、立体参差、开合有度、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浓淡相生、虚实结合的山水架构跃然纸上。
唐代王维说:“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东南西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的《云涌苍山》、中南海收藏的《佛教圣地五台山》、新加坡华商馆收藏的《碧泉青山》等作品都是采取“云乡皴”技法的成功代表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尺幅较大,更可贵的是作者视野开阔,立意高远,画面气势恢弘。即便是他创作的斗方小品也有大视野,也是行笔乾坤,千变万化,再现了太行的绵延恢宏。比如:《秋风》这幅四尺斗方之作,其构图采取散点透视法,呈S型,山门,小桥,人物,山泉,秋树,云雾、叠岭融汇在一幅画作中,信息量大却不堵塞,小品再现大气势。
神气怡然,意境深远。施贞泉的太行山水作品的神妙灵异之气主要体现在以墨写意,以线造境上。他认为,意境、情感、精神是艺术表现的核心,绘画笔墨是表现的手段,没有精神、没有意趣的笔墨是僵死的笔墨。明代沈颢说:“笔与墨最难相遭,具境而皴之,清蚀在笔,有皴而势之,隐现在墨。”北宋韩拙认为“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纵观施贞泉山水作品,焦、浓、重、淡、清五色勾擦洇渍,纠缠翻搅,浑然一体;看其墨线,有似书法飞白的流动,有像雕刻凿刀的凝重,有的如春蚕吐丝,有的如锥划砂,有的帛里藏针。皴擦之后用笔尖轻扫形成的山石结构线,灵动自然,恰似天成。他笔下的太行山水是通灵、厚重的,它不仅承载了太行的人文景观,生命的鲜活与清新,更承载着作者的情感、思想和太行的历史沧桑、沉重。
遗貌取神,追求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生命。施贞泉来自江苏沛县,毕业于山西大学艺术系,曾在五台山当兵。太行山是他的第二故乡。他怀揣对太行的挚爱,对太行之美的冲动,他走进太行,感悟太行,守望太行,写意太行。“半日山路十里坡”,“搜尽奇峰打草稿”,这是施贞泉创作太行山水的写生底蕴。早在南北朝时期,著名山水画家和理论家宗炳就提出了画山水画“应会感神,神超理得”的主张,他非常形象和生动地指出:“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品读施贞泉的作品不难发现,他的每幅作品都在不断地强化笔墨张力,努力营造出气韵神通的山水意境,这些作品为读者留下的不仅仅是太行山的阳刚风骨,一样有着月的柔情,风的呻吟,雾的朦朦,水的银练,浪的滔天等阴柔之美,正是这种阳刚与阴柔的交融,架构出他笔下的太行风骨。他的《长城长》,层峦叠嶂,秋红点点,逶迤蜿蜒;他的《知音》空灵清秀,飞瀑银练,诗情盎然;他的《春之意》山石争宠,云雾朦朦,绿意丛生。他以北派的笔墨勾画雄健刚毅的山水风骨,又以南派之气韵表现出山川氤氲的感觉,将“北雄南峻”、“北强南秀” 的审美风韵熔于一炉。
施贞泉的山水作品强调笔墨的独立审美功能。他继承了白云乡教授的侧笔散锋皴擦方法,用松动毛涩的线条来勾形结体,全然不见传统书法用笔,笔墨在画面上跳跃翻飞,随心所欲,轻松散淡,气脉贯通,动静生姿。欣赏者感受到是笔墨苍润相宜,浓淡相生,虚实相间,淡雅含蓄,清明通透等韵致。特别是设色上,施贞泉主张典雅、简单、薄透亮、色不压墨,一遍完成,追求通透的效果。他使用的暖色调是朱膘加墨,冷色调是花青加墨。营造出了大气苍茫幽远的太行境界,给人以高雅脱俗,含蓄清新,酣畅淋漓的笔墨韵致。他赠送给原国家主席杨尚昆的作品《五台山》,现场制作,杨尚昆主席莅临观摩。其速度之快,思维之敏捷,架构之和谐,墨色之典雅是很多青年艺术家难以企及的,要做到这一点没有深厚的笔墨功力是难以完成的。
正气浩然,浑厚和谐。绘画是视觉艺术,它是通过视觉的审美活动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意念。如果脱离我们所描绘的具体物象,视觉的直观和视觉的审美就无法实现。一幅优秀的山水作品必须要立意清晰,构思新颖,把真山真水中体验到的山水性情,通过绘画艺术语言,营造一个多维的、真实的、撼动心灵的意境空间。正如石涛所言,山水画要替山川代言,要为山河立传。施贞泉深谙实地写生和笔墨传承的重要性,他早期求师白雪石大师,秉承白派山水新颖俊逸,朴秀多姿的意境,为今后山水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尔后又追随白云乡老师,并深得恩师真传,这个阶段是施贞泉绘画艺术的转折点,作品表现阳刚大气,为太行山水创新开拓了视野。应该说,施贞泉的从艺之路正气光大,与那些打着创新、实验、前卫旗号,丢弃笔墨功力和造型艺术的“旁门左道画家”是格格不入的,他的作品也一扫时下画坛萎靡、消沉、阴柔画风。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施贞泉品高仁厚,豪迈豁达。他醉心于太行山水,坚持写实之路,坚守正大气象,勇于探索创新,汲取白云乡皴擦精髓,借鉴白雪石造境特色,将雄强和隽逸融为一体,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太极(太极书法)笔墨元素。他把书写太行之貌与自己内心真情实感相融合,以新写实主义手法抒写太行大美,传承光大中国山水画技法,笔墨浑厚和谐。慢慢品读施贞泉的作品,正大之气跃然纸上,《巍峨长城》,《秋风太行》,《碧泉青山》,《秋山苍野》、《悠悠古寺》,《苍山耸然千古翠》等系列作品,无不抒发着作者对太行的挚爱,抒写着太行山水的壮美,记录着800里太行人民的铮铮铁骨和不屈的灵魂。正如他歌唱的:“壮矣太行,融我心性,激我灵魂,翰墨挥浩野。”这是正气,是心音、是宣言,是创作太行山水的原动力。
笔墨当随时代,时代呼唤更多的主流艺术家为社会大众服务。抒写中国梦,记录强国梦,这是时代需求,是艺术家的责任,是一首荡气回肠的正气之歌。施贞泉的太行山水系列作品抓住了时代的脉搏,突出了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他的审美价值不但体现在对当下艺术复兴过程无病呻吟、陈腐气息的直接否定,更体现在对东拼西凑“拿来主义”的批判和对现代新写实主义审美的光大。
施贞泉先生简介
施贞泉,字野风,1964年3月生于江苏省沛县,自幼随舅父学画,1983年毕业于山西大学艺术系。师承白雪石、朱焰、石庭宝先生。2004年于中国美协高研班学习,后随河北师大美院白云乡教授高研班进修。作品数十次参加国内及新、马、泰、韩等国家展览,并获金、银奖多次,众多作品在报刊发表。1989年创作的国画作品《五台山》被原国家主席杨尚昆收藏,另有不少作品被外国领导人收藏。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家交流创作中心主任。
小链接
秦首先(笔名虚空了净、禾一夫、乙丙丁),秋梦斋主人。大本学历,高级职称,曾在辽宁轮胎厂、经济日报报业集团、电广传媒做编辑、记者、主任、杂志社主编等,京城资深媒体策划人。现为独立书画艺评人、中国书画名人网副总监、大家美术报副总编。早年靠一杆秃笔混迹江湖,以撰写经济、社会时评和杂文立足京城,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人到中年,一心向善,不问时事,沉醉于翰墨丹青,以挖掘、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