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热!看看人家这农工过的好日子
文化信使/吴学娟 编辑/雅贤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承载了亿万农民的新期待。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突出农村特色,弘扬传统文化,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李克强
2013年初以来,辽宁省建平县八家农场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推进城镇化的指示精神,确定了小城镇建设“一年起步,二年突破,三年大变样”的目标,让越来越多的农工住进了新楼,过上了比城里人还滋润的好日子。
国营八家农场位于建平县中西部,距县城87公里,与赤峰市喀喇沁旗隔老哈河相望。全场下设6个分场、53个生产队。共有3109户、11240口人。总土地面积89.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万亩,其中水浇地3万亩。林地6万亩,森林覆盖率45%,是一个农林牧综合发展的国有农场。
为了实现预期目标,他们邀请规划专家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同时坚持商业化运作,结合场情、民情因地制宜打造宜居小城镇,走出了一条既有利于保持耕地面积、增加农工收入,又有助于美化农工居住环境、改善环境生态的城镇化之路。
2013年5月,该场小城镇建设项目开始实施。当年底,位于场部东侧的首期德艺家园一期6400平方米商住楼项目竣工,全体商户、业主入住后安居乐业、生意红火。德艺家园二期项目位于主街路南侧,属于移民搬迁工程。该场整合扶贫开发和危房改造资金,每户补助4.75万元,实施偏远山区芦台、魏营子两个村民组65户移民整体搬迁,将农工集中安置到德艺家园二期商住楼。另外在德艺家园南侧新建供暖公司1处,实现了主街路两侧楼房的集中供暖。
围绕小城镇建设实施宜居农场建设项目。八家农场近几年在城镇建设中,重点完成了系列惠民项目:实施道路扩宽工程,由9米变为15米,完善沿街供排水设施;通过招商引资完善了供暖站及管网建设;完善了有线电视,做到连连通、全覆盖,丰富了农工业余文化生活;投资修建集健身、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休闲广场,实施多种文化体育建设,提高农工的生活质量,提升了小城镇的居住品位;实行了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在沿街道路两旁种植草坪、花卉、树木,安装路灯;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城镇文化品位。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着力点,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沿街2公里路灯杆上安装公益广告牌81块,在场部到园区两侧设置白钢宣传牌26块。在小叶线沿街两侧和各分场文化广场粉刷以民俗风情、山水人物等为题材的宣传画2000多平方米、宣传墙5000多平方米,在各村民组围墙四周书写、粘贴宣传标语1000条,在全场营造出可观可感的文明氛围。依托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成功组织了秧歌汇演、文化艺术节、“唱响哈河、放歌农场”文艺展演等农工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开展篮球赛、乒乓球、象棋、羽毛球等赛事,这些文化“盛宴”既丰富了干部农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又提升了农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该农场建立了高效的小城镇管理机构,集中力量开展环境卫生、物业管理等公共服务,重点抓好小城镇规划编制及监督实施、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社会治安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为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止目前,该场已完成小城镇开发面积2.2万平方米,购房户达130户,其中商铺27户。未来,该场还将按“东延西拓、跳跃发展,南北双控、协调布局”的空间发展策略,以老哈河水为脉、以平房山等周围山脉为景、以小叶线主街路为轴,实现小城镇的进一步升级改造,打造魅力农场的城镇化名片。
农场推行的小城镇建设工程,圆了农工们既不必离开世代生活的土地,又能享受现代生活便利的“安居、宜居”梦。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农工,拒绝了儿子接他进城里养老的美意。他有些自豪地说:“住在冬暖夏凉的楼房里,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吃着无公害的食品,而且经常和乡亲们在一起,天天都能健身,随时都能娱乐,哪都比你们城里好,我才不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