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奶奶的话至今难忘(王中原)

摘要:奶奶生于丁酉年(1897年)正月初八。我是长孙,独得奶奶偏爱。俗话说“老儿子大孙子,是老人的命根子”,这话一点儿不假。虽说偏爱,但不溺爱,她的家教还是很严的。她没读过书,不认识字,但不能说她没文化,因为口耳相传的文化也是文化。人类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化史,不知要比没文字为载体的文化史短多少。

奶奶的话至今难忘

文化信使/王中原  编辑/雅贤

  奶奶生于丁酉年(1897年)正月初八。我是长孙,独得奶奶偏爱。俗话说“老儿子大孙子,是老人的命根子”,这话一点儿不假。虽说偏爱,但不溺爱,她的家教还是很严的。她没读过书,不认识字,但不能说她没文化,因为口耳相传的文化也是文化。人类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化史,不知要比没文字为载体的文化史短多少。

  比如,奶奶认识好多种植物。跟她上山下地,你感觉她简直就是博物学家。“奶奶,这叫啥?”“打碗花。”“这叫啥?”“饭粒花。”“这叫啥?”“婆婆丁。”“这叫啥?”“扁猪牙。”“这叫啥?”“野鸡膀子。”“这叫啥?”“老瓜瓢儿。”还有什么“洋金花”“酸不溜”“绊马草”“老牛舌头”“小猫眼睛”“苍子棵”“拉拉蔓儿”“拉拉罐儿”,虽然俗名远远多于学名,但没记得她说过“不知道”。她还认识许多药用植物,比如远志、柴胡、茵陈、苦参、艾蒿、黄芩、益母草等等,有时采来疗治小伤小病,往往有效。她还知道哪些蘑菇能吃,哪些蘑菇有毒。叮嘱我们千万别吃“药鸡豆子”,那是鲜红耀眼的珍珠一样诱人的小果子。

  奶奶还会很多谜语。比如“一条青龙,爬到长城。下个白蛋,晒个通红”是“倭瓜”;“一棵树,两个杈,一个杈,五个丫,摇一摇,开金花”是“双手”,意思是双手能创造人间的美。

  奶奶还会好多谚语。比如,“早烧阴,晚烧晴”;“东虹云彩西虹雨”(虹读绛音);“扫帚响,粪堆长”;“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等等。

  奶奶说得最多的话是:“好好念书,文化学到肚子里是自己的。小偷偷不去,强盗抢不去,弟兄分家分不去。”作为补充的话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小学时,得了奖状,奶奶往往煮鸡蛋犒劳。奶奶挂在嘴边的依然是那经典的“排比句”。上世纪三年灾害时,奶奶死于贫病,奶奶的话支撑着我念完初中,考上高中。可惜,念了一年,爆发“文化大革命”,学业中断。直到70年代末,适逢振兴教育而人才匮乏之时,经考试录用为民办教师。80年代初,取得函授大专文凭。

  文化知识虽然偷不去抢不去分不去,但教师的天职是“传道授业解惑”,我把腹中所有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并且兼任《语文学习》《咬文嚼字》等专业期刊特约审读,把知识奉献给社会。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审校杂志、书稿,偶尔应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之邀,检查出版物文字质量。偶尔发表豆腐块谈谈咬文嚼字知识,时常同文友切磋“的地得”或“之乎者也”之类基础知识。拙著《绕口令教你巧舌如簧》更是个“下个白蛋晒个通红”的小倭瓜。

  每当我运用自己的所学为社会做出贡献、给他人提供帮助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奶奶的话。可是,奶奶离开我已经半个多世纪了!时过境迁,当今的学子们会认同老辈人的“排比句”吗?

  2016-09-26

小链接

  王中原,男,汉族。辽宁省朝阳县人,1947年出生。函授中文专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退休于朝阳市十五中学。系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咬文嚼字》特约审校。同时,还是绕口令爱好者、研究者。为《中学生》《中学时代》《语文学习》《咬文嚼字》《演讲与口才》《中国校园文学》等期刊业余审校数十年。曾助教育家修订教材,为演讲家推敲演讲辞,为楹联家斟酌平仄,为曲艺家完善脚本,为新闻出版总署及省级版权局做图书编校质量检查……现已创作绕口令200则。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