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名师在行动
朝阳“高效课堂”引发强烈关注
文/图/天河 雅贤 编辑/赵盼
3月11日,辽宁省朝阳市首批教学名师集体教研现场会在喀左县第三小学召开。让与会者高兴的是,该校青年教师姚立军主讲的语文课《一夜的工作》喜获成功,得到了各位同行及有关领导的高度赞誉。这一节与众不同、反响强烈的语文课,也因此被贴上了“高效课堂”的标签。
今年34岁的姚立军,不仅是朝阳市名师,还是辽宁省名师。他嗓音浑厚而充满磁性,讲课风格突显亲和、厚重、鲜活的特色。他主讲的《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总理的感人故事。备课时,他对“课程目标、教材价值、学生实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磨,本着“目标简明,内容集中”的原则,设计了三条教学目标:读准关键词语,学会区分不同用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品味关键词句;感受作者语言的质朴,领悟用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主人公高尚人格的写作技巧。
讲课过程中,他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围绕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方式进行学习。
课前背诵毛泽东诗词
展示课前搜集关于周总理的名言和诗句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大体是:导入部分,请学生背诵毛泽东诗词,展示课前搜集的关于周总理的名言和诗句。然后,他用简练的语言让学生明白总理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学习关键词语时,姚老师抓住“蒙眬”这个较为特殊的词,将三个同音词同时呈现,引导大家区分,并梳理出区分此类词语的方法。之后创设情境,让孩子尝试运用,起到了既“授鱼”又“授渔”的作用。
分组讨论问题
在检查完学生朗读的情况后,姚老师及时出示“自学提示”,抓住重要细节、关键词句,尤其是一组关联词的巧妙运用,把握小中见大的叙事技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通过引入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有话想说”。随后,又指导学生对结尾段落进行朗读,抒发对总理的崇敬之情。渐渐地,将学生带入“情动而辞发”(刘勰·《文心雕龙》)的境界,点燃了学生们自主学习、用心创作的激情。
最后,他又适时引入一首歌咏周总理的小诗,采用全体朗读的形式,抒发对总理的深切怀念。至此,讲授本课的两条线索清晰可见:一条是从品词析句到语言形式、写作方法的揣摩运用(突显工具性),另一条是从俭朴、劳苦到崇敬怀念的追思(突显人文性),两条线索有机融合,交互推进,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进了忘我的境界。
讲课过程中,姚老师将大量时间“还给”学生,“引”与“教”相得益彰。对在问答环节中有些紧张的学生,他会轻轻地拍一下肩背;对解答不全面的学生,他会和风细雨地给予鼓励;对回答精彩的学生,他会用温热的目光予以肯定……
课堂上,一种动情、燃情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学生的心灵也开始自由飞翔。有的学生竟然完全“入戏”,声音颤抖、流着眼泪朗读关键段落,让参与教研的名师们唏嘘不已。
姚立军老师做总结
在接下来的点评环节中,张文议、兰静、孙连会、郑骄虹、杨淑琴等名师代表相继发言,对姚老师“低耗高效”、“以生为本”、“解放心灵”的授课风格大加赞赏,同时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瑕疵。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初中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李炳亭认为,名师应该念好“变、学、习”三字经。“变”是指从容“应变”,适应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大趋势需求,致力于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是指名师要善于反思传统教学的“经验”,是否太执着于知识的灌输而束缚了学生的心灵自由;“习”,强调在学中做,在学中习,真正做到“学而时习之”。
后记:让小编感动的是,3月11日夜,披星戴月赶回家中的各位名师们,依然有很多人辗转难眠,也有几位名师奋笔疾书,连夜写下了参与此次活动的感悟。现选择张秀萍、孙连会和杨淑琴三位名师的体会文章予以发表,以飨各位网友。也欢迎关心教育事业的各界人士发表您的见解。投稿邮箱:2996382758@qq.com
三月春光好 正是播种时
——朝阳名师喀左培训感悟
文/张秀萍
2016年3月11日,初春的辽西,春风中依然夹杂着几许寒意。朝阳市首批名师齐聚喀左县第三小学,开启了“朝阳市首批教学名师集体教研活动”。
上午九时,活动开始。首先观摩喀左三小姚立军老师执教的语文课《一夜的工作》,让我们获得了一种艺术的享受。姚老师的课语言精练,教态自然富有亲和力,语调深情富有磁性,语气抑扬顿挫,驾驭课堂的能力极强。我感觉,用“三情”来概括这节课极为贴切。
一是“教师情”。教师首先深刻领会文章的文本内容和精神内涵,融入对周总理生活简朴、工作劳苦的敬仰之情;其次,怀着对学生浓厚的关爱之情和无限厚望展开课堂教学,关注对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渗透;再次,时刻不忘关注学生学习中情感状态的变化与引领,对因紧张而读不成句的孩子予以安慰和鼓励,对学生学习中的语言激励和评价都饱含深情、恰到好处。
二是“学生情”。课前,毛泽东诗词的展示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饱满热情。边诵读边领悟周总理辛苦工作、简朴生活, 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文字表达了对总理的敬佩怀念之情。
三是“师生情”。整节课中,我们看到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浓浓的胜似亲人的师生情,老师与学生站得那么近,交流互动时似引领似对话,更似聊天似谈心,如此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当然在意料之中。而这种人文关怀与渗透,必定会让学生受益终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充满情感味的语文课堂才能使文本与情感合而为一、学生与教师情感相通、学习与成长融为一体。
下午的交流与研讨活动,首先由姚立军老师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意图、教学反思,接着由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代表分别畅谈评价及感悟,可谓各抒己见。或言辞恳切、或诙谐幽默,有褒奖、有建议。让我深深体会到:这是一个奋进、向上、阳光、和谐的学习班、研究班,与这个团队一同前行我深感骄傲和温暖。回首来路,展望前程,我们奔跑着、劳碌着、幸福着……
三月春光好,正是播种时。今天,我们将一粒种子埋入泥土,带着对秋的渴望,我们耕耘着,等待黄叶飘舞的时节……
2016年3月11日午夜
(作者现供职于朝阳市龙城区七道泉子小学,系朝阳市首批名师)
一场饕餮盛宴 一份精神大餐
——评姚立军老师的语文课
文/孙连会
2016年3月11日,我聆听了姚立军老师主讲的小学语文六年级《一夜的工作》一课,收获颇丰。姚老师的语言富有磁性,教学节奏掌握得非常好,张驰有度,颇具大家风范。
姚老师的亲合力很强,学生在朗读课文时,一直是他在为学生拿着话筒。当一名学生因过于紧张而语言不连贯时,姚老师轻轻地抚摸学生的后背,安慰他……处处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怀和呵护。
纵观姚老师的课堂,将情感教育渗透于无形,引导学生通过文章的描述了解周总理的生活、工作状况,从生活、工作的些许琐碎细节中认识周总理,从中感悟到总理人格的伟大。
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组织学生默读课文时,通过划句子、写批注、分析文章描写的角度、标出自己没读懂的问题等形式,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在学生读课文时,指导学生把握好语速、重音,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和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课文的学习,指导学生平时写作时,应从细微处入手,从情感入手进行创作,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写作欲望。
从课堂的反应来看,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好,无论是课前的展示,还是课堂读诵、回答问题,都表现出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我还注意到,整体教学过程面向全体,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活动注重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达到31人次。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参与活动的学生并不针对素质高、表达能力强的少数优等生,而是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给每一名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然而,课堂教学总会留有遗憾,任何一堂课都有不尽人意之处。课后,我们和姚老师谈论此课时,他说“自己在课前准备已经很充分了,但是课堂是变化的,有很多随机生成的问题,教学活动就会偏离最初的设计,临机处理有些问题其效果可能会打一些折扣。”譬如,在学生默读课文后,学生汇报自己的阅读体会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从“周总理生活简朴、工作劳苦”两方面来分析,虽然体现了因势利导,但这样处理却限制了学生的个性思考,多少偏离了教学的初衷。
另外,我个人认为,现在的小学生对国家领导人的办公条件了解多少?有没有必要将总理的办公室与民国或前清高官的办公条件进行对比,做前期铺垫,课后能否结合本文提出我们应该怎么做?做到课程的延伸呢?(个人观点仅供研讨)
借用名师班吕永芳老师的一句话总结本课:“整节课一气呵成,顺畅自然,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词有所析,句有所悟,情有所托,爱有所寄。”
(作者现供职于朝阳五中,系朝阳市首批名师)
有师如此 学生幸甚
文/杨淑琴
3月11日,听了姚老师的课,我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有师如此,学生幸甚!”在整个教育界遭遇“男教师荒”的今天,有如此优秀的男老师辛勤耕耘在教育第一线,乃是学生之福,教育界之福。
姚老师的课之所以生动,是因为他把语文课听说读写的要领全部贯穿在了课堂之中。
首先说读,课堂的开头,在朗朗的毛泽东诗词诵读声中奏响了序曲。今天,姚老师讲的是何其芳写的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故事——《一夜的工作》。课堂的开头,是孩子争相展示课下搜集的周总理的名言。孩子们用稚嫩的童音,响亮地说出了总理曾经说过的振聋发聩的话语,不但孩子们深受鼓舞,连我们这些参与听课的老师们也受到了感染。课堂读文章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集体读气势恢宏,个人读情感真挚,师生配合读默契自然,配乐读情境渲染,孩子们能浸润在情感的海洋中。我喜欢这样书声朗朗的语文课堂。
其次是品,品味文字的功力。姚老师在课堂中采取了文字置换的形式,对比中品形容词、品量词、品副词。比如姚老师设置了情境,把三个不同的“朦胧”“蒙眬”“曚昽”放入原文中辨析词语,孩子在不同的语境中学会了怎样运用词语。我认为尊重文本,重视语境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可是很多浮躁的教师用课堂上的夸夸其谈代替了文本的解读。而姚老师做到了品中读,读中品,重视语境,尊重文本。
我们不能否认成绩在老师与家长心目中的分量,而写作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姚老师是睿智的,他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如何学会“写”也成了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姚老师让孩子们写“最想对总理说的话”。此情此景,孩子受总理强大人格魅力的感召,有好多话要对总理说。那质朴的话语,在孩子的笔下犹如汩汩的清泉,有个孩子居然哭了!谁说当今的孩子情感苍白,只因未到伤情处。一篇文章,连自己都不能感动怎能去感染别人?!在姚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体会到了,真情永远是写作的第一要旨。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教育就是让人成为人。”让人有文化。所谓“文化”,就是以“文”“化”之,也可以说是使之“美好”起来。再深入一步,所谓“教育”,就是先“教”后“育”,教师的“教导”是手段,“培育”才是教师的最终目的。换句话说,教师就是教“如何做人”。许多年后,学生记住的往往不是老师讲述的知识,而是老师的为人处事、老师的期望与鼓励、老师面对生活的态度、老师带给我们的心灵回想,这些姚老师全做到了。
我相信,总理的言行、姚老师的言行,都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孩子,孩子幼小的心灵已经埋下了敬重与敬仰的种子,直到长成参天大树。
有师如此,学生之幸,教育之幸。
(作者系朝阳市首批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