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不希望有人这样疑问

摘要:开篇就要表明我的一个观点:若干年后,不希望有人会问 “语文,你在哪儿?”

不希望有人这样疑问

文/姚立军 编辑/雅贤

  开篇就要表明我的一个观点:若干年后,不希望有人会问 “语文,你在哪儿?”

  记得读小学的时候,我对语文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情,谈不上喜欢,也谈不到厌恶。至于小学时学的课文,到今天为止几乎都忘光了。只记得老师每天都会留些生字、课文、习题,让你写写、读读、做做。

  说实话,语文学习没有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多大的负担,以至于现在回忆起来,还能在记忆的闸门里搜寻出和小伙伴一起弹玻璃球、一起下河摸鱼、一起上山采山菜的场景。上了中学以后,发觉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多了,总是要背这、背那,但我一如既往地觉得语文就是语文,跟其他学科没有什么两样。到了大学,亦是如此。

  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突然间发现,语文学习时刻伴随着我。这么多年里,语文课程本身并没有给我留下多少清晰的印象,倒是教我的几位语文老师,对我影响颇深。

  初中的侯老师,写得一手好字。晚自习期间,他总喜欢和班中的同学交流书写庞体字和汉代隶书的技巧。我作为旁观者,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也偷偷模仿。

  大学老师赵丽宏教我阅读和写作。人家上课,从来不拿书稿,中外名家、名作竟烂熟于心,学生随机发问,她即兴作答。这还不算,她每有新书出版,总不忘送我们人手一本。在乡村支教的几年里,我不知把她的《步过花径》读过多少遍。可以说,我心中的那颗小小的人文种子就是那一时期里被埋下的。所以,我总是强调,语文老师要有极高的人文素养,因为这样的老师会对他(她)的学生产生重大影响。

  及至后来自己当了老师,而且是当了语文老师,开始思考如何教语文的时候,我也还是非常倾向于人文。我总是固执地认为,好文章不是谁想什么时候写就能写出来的,纵使经纶满腹,身怀写作绝技,也未必能写出好文章来。好的文章需要灵感之触碰,环境之创设,情动而辞发。

  我想,一篇课文,不能仅仅就停留在教几个词语、学几种写法的层面上,通过补充几篇与之主题相似的文章或片段,围绕课文的主旨创设一个更大的“场”,将必要的知识点和人文熏染有机整合,把学生置身于一个大的情境中,这样会使学生对一个知识点,对一个人或一件事等有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会促使学生对某一类文学或文化产生自觉,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也会大有裨益。

  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兼顾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仍是当前教师备课、上课首要思考的问题。一节完全讲究实用、忽视学生主观感受、忽视人文熏染、忽视文化传承的语文课,必定是一节失败的语文课——无论你的课讲得多么精彩,多年以后,仍是会被学生遗忘的。

  我真不希望,若干年后,还有人发问:“语文,你到底在哪儿?”

小链接
  姚立军,辽宁省小学语文名师、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朝阳市师德标兵、首批名师、语文学科带头人。现任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第三小学语文教师。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