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玉工程专题报道
我的角色转换
——朝阳市双塔区光明小学挂职锻炼4月份工作感悟
文图/程静 编辑/立军
我是辽宁省朝阳市教师进修学院小教部的一名普通研训员。今年春初,本院实施了“琢玉工程”,我作为第一批下派基层学校挂职锻炼的研训员,感觉收获很多。
全新的角色 全新的工作
2016年3月,新一届学院领导班子高瞻远瞩,在全国同行业率先推出了教育创新工程——“琢玉工程”,计划用五年时间,雕琢出一批高水平的研训员,打造一支专业化的研训员队伍,将学院真正办成学术之院,研究之院,创新之院。
作为“琢玉工程”首个子工程的“换岗磨玉”工程,主要是选派研训员到基层任教挂职,旨在为青年研训员创造在实践中琢磨,在工作中历练,在奋斗中成长,在学习中进步,在体验中思考,在摔打中成熟,在锤炼中升华的良好机遇。我有幸在众多申报者中脱颖而出,成为首批5位任教挂职人员之一。我的身份也由原来的研训员变成了现在的双塔区光明小学教导处副主任,具体工作包括全面参与教导处各项工作,分管品德学科教学,参与德育工作,兼任三年8班副班主任。
面对新岗位,新工作,如何实现角色转换,成为摆在我面前的全新课题。我想,从主观上,必须淡化原来的研训员身份,以摆正自身位置、认真做事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自从3月下旬到岗以来,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熟悉学校历史沿革,办学理念与目标,组织机构设置,教师队伍状况,教导处工作职责等基本信息。二、深入课堂听课学习,原来只能听到自己学科的课,这次在学校教导处工作,可以有机会听到小学各个学科的课,对其他学科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收获很多,感受到了学科之间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各自的不同。三、迎接上级部门检查两次,第一次是3月31日迎接由国家省市三级领导组成的普法进校园检查;第二次是4月5日,迎接朝阳市中小学体育艺术教育工作检查。四、迎接市区各学科研训员听常规课和教研活动:区综合实践课1次,区品德课1次,区科学课1次,区体音美课1次,市数学课1次,区英语教研活动1次。五、参与活动:《老师您好,我的好老师》主题演讲比赛,担任评委;优秀主题班队会评选担任评委;协助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区汉字听写大赛。六、完成校园心理剧《球球变形记》的剧本创作。七、参加中层干部政治学习。八、对学校阅读活动进行深入调研,针对学校图书有限跟不上学生实际阅读需求的难题,积极想办法与市图书馆取得联系,恳请帮助,得到支持,为学校解决学生阅读图书来源问题并创新工作,完成学校读书系列活动方案,得到领导和老师们的认可。
现在,感觉每天的工作与从前的研训工作真是大不相同,接触的都是似曾相识又觉陌生的工作,每天都是紧张忙碌的节奏。有了几年做研训员的经验,这次以中层干部的身份重回校园工作,让我整个人的工作思想、思路、思考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深入学校工作的一个月,是我工作历程中全新的一个月,也是我深入学习、体验收获、深刻感悟的一个月,那就是:不同位置,不同角色,即使是面对相同的问题,理解也不同了。
全新的视角 全新的思考
从前做研训员时,我想的是掌握最前沿、最高端、最全新的教育理念,然后传递给老师们,把新课改下最科学的教学方法指导给老师,让老师们教的轻松,让学生学的轻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
现在,我作为一名学校的中层干部,想的是如何转变老师的教育理念和角色定位,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稳步提高老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通过与学校领导、老师了解情况,我现在的所思所想也正是困惑学校领导和老师的症结所在。那就是,学校特别重视各级部门的业务培训,老师们也有积极学习培训的渴求和热情,培训后也觉得深受启发,收获很多,信心满满地回校后想依照“改革实施”。可培训结束之后,会分成这样两部分老师:一部人回去后,说做就做,可做着做着,做不下去了,不知该怎么解决了,于是半途而废了;还有一部分老师,听培训学习时觉得很好,回去结合现实一看,一想,怕影响教学成绩,所以就觉得行不通了,干脆就未曾尝试“改革实施”过。
听大家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为什么我们研训员讲座培训之后,老师们的变化不太大,或是变化慢。老师们有渴望,研训员有愿望,这渴望与愿望之间,究竟应该架起怎样的桥梁呢?
这个问题,让我陷入了思索之中……
全新的分析 全新的对策
经过一番思考与求证,我认为上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
其一,研训员理论超前理想化。研训员,被誉为“师之师”,是某一学科领域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研究更深,更权威的人。通过参加更高级别的学习和大量理论结合实际的自学、听课、研究、指导,可以说研训员既有理论高度和深度,也有实践基础。研训员特别希望通过自己的引导,使学科教学更符合新课改理念,可能因为站得高,望得远,而与实际的教育现状却相差太多,换言之,研训员的理想与现实之间有一定的差距,可能很多指导不是很接地气,所以会有无着无落之感。
其二,老师观念滞后现实化。默守陈规,是影响老师转变观念的主要因素。老师们受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影响太深,更注重眼前的知识传授,不愿放手也不敢放手,生怕一松开手,影响了学生考试成绩进而影响“大好前程”。殊不知,学生的“大好前程”,不只和学习知识有关,还和品德形成、良好习惯、批判思维、合作分享、与人相处等这些终生受用的学习密不可分。即使大部分老师愿意尝试改变,但也缺少改变的信心和毅力。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工作经验也相对滞后,跟不上社会的快速发展步伐。
对此,我认为,应该寻求以下解决之道:
一是研训员必须转变工作方式,跟踪指导,帮助分析改进。通过在学校体验生活,我强烈感受到学校老师们疲于迎接上级部门的各种检查,活动,大量有效时间被教学之外的事情占去了。因此,我们研训员在培训指导工作时,不能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还要关照到老师教学之外的工作,理解他们,体谅他们。要转变工作思想和方式,深入学校或者具体到年组、班级进行跟踪指导,随时发现问题,即时参与分析,组织交流研讨,帮着总结经验,找到解决困惑问题的方法。研训员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桥梁就是适合学校,可实施的,操作性强的教改经验与方法。不求快,求实效,学校和老师信服并可以找到着力点去实践,然后以点带面,稳步铺开,而且研训员通过深入实验研究后,也会总结升华出更接地气,更易于被老师们接受的教学模式,而且所谓的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应该是符合不同学校不同校情的。这是我深入学校工作一个月来,自认为很深刻的一个体会。研训员的工作离不开学校这个最重要的教育阵地,学校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教学教研资源,要对学校和老师有深入了解,很多的研训指导才更接地气,所以研训员需要经常去基层学校汲取实践养料。
二是老师们一定要坚定改革信心,转变思维,不断学习提高。面对课堂教学改革,要坚定信心,怀着必胜的勇气大胆放手去尝试,即使失败了也是弥足珍贵的财富。同时不断学习,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事,特别是作为从事教育事业的老师们,只有不断更新理念,丰富知识,认识事物的视角才会更宽,感知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才会更强,推动教学研究改革的动力才会更足。
曾有教育家这样说过: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学生只有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成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老师应该致力于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思维流量,让我们的课堂上充满温度、深度、厚度。如果要使学生成为会批判思考的人,老师们还固步自封,怎么行得通呢?
教育需要传承,教育也需要创新。在守正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对于老师来说,可能你对学生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可结果的呈现却并不一定附加在你的身上,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已被越来越多地用来形容教育效果的延时性,教育的真正价值显现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真心感谢学院“琢玉工程”给我创造的学习成长机会。每天置身于孩子身边,在孩子们天真,活泼天性的滋养下,虽然身体疲惫,但内心总是充满阳光和美好向往。教育虽然是慢的艺术,但我想信在“换岗磨玉”子工程的推进过程中,通过刻苦实践、体验、琢磨、思考,我的管理能力、教研水平、综合素质定会有明显提升。
我坚信:只要耕耘,收获自来。
(本文作者程静,系辽宁省朝阳市教师进修学院“琢玉工程”首批挂职人员,现供职于朝阳市双塔区光明小学。)
微信公众号:今日朝阳网(添加方式:微信→新的朋友→搜索公众号“今日朝阳网或jrcyw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