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钢精用铸剑锋
——辽宁省朝阳市教师进修学院短时间发生重大变化纪实
《朝阳日报》记者 刘贵成 编辑/褚驹
“学院改建效果、综合工作质量、整体推进速度,真是太好了,太快了,太让人意外了!”
2016年10月25日下午,辽宁省朝阳市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刘万斌(原市人大副主任)、市人大科教文卫委主任王国富、人大常委丁福俊等一行数人,前往朝阳市教师进修学院,就《关于尽快改善市教师进修学院办学条件,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的建议》的落实情况开展实地调研后,在惊喜中发出了上述感叹。
10月25日人大代表现场调研
程希印(右)向人大代表汇报工作
朝阳市教师进修学院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由最初的朝阳地区教研室先后更名为朝阳市教研室、市教育学院、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2000年改为朝阳市教师进修学院沿用至今,作为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中小学教师、校长队伍素质和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制约,学院的发展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办公条件差,人员士气低,深陷“作用被淡化、业务被分化、功能被弱化、地位被边缘化”的困境。
亲切座谈场景
2015年末,中共朝阳市委果断决策,及时调整了学院领导班子,将富有基层工作经验,勇于攻坚克难的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程希印,原市财经学校校长刘福达两位同志,分别任命为学院院长、党委书记,为学院谋求逆境突围创造了先决条件。
新班子履职后,以不等不靠的积极态度,以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听取意见,查摆存在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确定了2016年三项重点工作任务:争取资金投入,全面改善办公培训条件;实施“琢玉工程”,全面提升研训员整体素质;强化务实创新,全面开创研训工作崭新局面。
积极争取资金投入
全面改善办公培训条件
学院旧貌
欲善其事,必利其器。多年来,受一些主客观因素或历史遗留问题影响,学院基础设施老旧残缺,安全隐患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职能作用发挥。一方面,办公条件惨不忍睹。学院占地面积4773平方米,建筑面积6446平方米,均建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年久失修,满目苍凉。另一方面,培训设备老破残旧。按照辽宁省市级学院建设标准,学院必备的学术报告厅、录播室等专用教室及教学设备,不是没有就是老化。业内流传的一首打油诗描述道:“楼旧墙破院窄巴,产权分成好几家;门破窗损隐患大,室内地面起灰渣;上水下水全渗漏,电缆电线都老化;用房紧张设备旧,工作条件非常差。”
长期以来,学院给人的“破大家”形象很难改变,凝聚力、影响力以及公信力大打折扣,经常被人轻慢或诟病,被互联网+时代远远抛在了身后。
为尽快改变这一切,学院新班子把争取资金当做头等大事来抓。这一情况得到了丁福俊等10位市人大代表的关心与重视,于3月份向市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提交了前述《建议》。在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市财政、教育部门积极协调并筹措资金500多万元用于学院的维修改造。
学院新貌
在新班子的坚强领导下,维修改造工程稳健推进。5月份筹划,7月份开工,9月下旬即投入使用(见图)。曾经在此办公的市教育局老领导、学院职工家属和很多老干部纷纷来院参观,无不赞叹学院办公环境的华丽转身。随着朝阳教师网及录播室、多媒体教室、学术报告厅等专用教室的相继建成并陆续投入使用,学院的硬件设施也实现了从“一无所有”到“一应俱全”的历史性转变。
率先推出“琢玉工程”
提升研训队伍整体素质
刘福达(左一)主持“琢玉工程”启动仪式
欲破困局,必出新招。新形势,新任务,新使命,要求研训员必须做到教育理念先进、教学经验丰富,切实成为一线教师成长的引路人、提高教学质量的好帮手,但目前的队伍现状很难满足现实需求。
仅从学历和教学经历来说,现有的110名研训员中,全日制本科及研究生学历的53人,仅占47%;没有一线任教经历的41人,占37%;一线工作经历不足10年的55人,占49%;一线学校教育教学经历10年以上的57人,勉强超过半数。一个时期以来,部分研训员价值取向扭曲,工作精神低迷,进取意识不足,履职热情淡化。因此,研训员整体素质提升、工作面貌改善、学院文化建设三大问题日益突显,成为新班子必须跨越的三道关口。
为全面提升研训员综合素质,2016年伊始,学院领导经过深度思考,在全国同行业首度推出了教育创新工程——“琢玉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在学院雕琢出一批有底蕴、有权威、有人格魅力、有奉献精神的高水平研训员,打造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创新开放、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研训员队伍,把学院建成在全省乃至全国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创新之院、学术之院、研究之院。
“琢玉工程” 是一项系统工程,具体包括5项子工程:
一是“换岗磨玉”工程——到基层任教挂职,解决能力不够问题。
重点针对学院中青年研训员普遍缺乏基层教学和管理经验的实际状况,“夯基础、补短板、抓关键、促发展”,是“琢玉工程”的基础工程。3月份,经市教育局批准,学院通过科学的遴选机制,选出5名优秀中青年研训员分别到双塔区光明小学、朝阳一中、朝阳市财经学校和朝阳市二高中任教挂职。经过一线工作的洗礼,5名同志均实现了融入基层、丰富经验、增长才干、快速成长的预期效果。
二是“借石攻玉”工程——外出培训学习,解决眼界不宽问题。
重点针对研训员普遍缺少高级研修机会,从根本上打破故步自封、画地为牢的传统工作格局,开展有针对性的域外培训,激发自我提升的内驱力,是“琢玉工程”的重点工程。6月13日至18日,学院选派市县两级研训员50人集中到大连教育学院参加了“培训者培训”班,达到了研训员登高望远去思考、研究、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是“励志开玉”工程——强化机制建设,解决精神不振问题。
重点针对研训员队伍建设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和评价,通过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督促研训员努力克服“职业倦怠”,走出工作的惯性思维,是“琢玉工程”的保障工程。目前,通过探索建立并逐步强化新的管理和考核评价机制,基本形成了拒绝平庸、有所作为的新风尚。通过采取研训员外出培训效果展示等措施,从根本上改善了研训工作状态,推动形成了追求卓越、奋勇争先的崭新局面。
四是“聚力研玉”工程——开展笃学活动,解决底蕴不厚问题。
重点针对研训员队伍“吃老本、混日子、凭感觉、差不离”的平庸观念,以读书活动为载体, “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内增合力,外显实力”,是“琢玉工程”的核心工程。学院将“建学术之院、育研训大家、树学院品牌”作为“十三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提倡每人每年阅读不少于10本业务书籍;人人都能借助网络拓展业务,提高效率,加速成长。为此,学院专门制定了方案,确定了读书书目,购买大量新书,并通过研讨会、报告会等形式助推这一工程深入实施。
五是“文化雕玉”工程——加强文化建设,解决动力不足问题。
重点针对研训工作缺乏顶层设计、整体协调等现实状况,通过营造温馨舒畅的人际氛围和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研究氛围,以创建“琢玉”文化为载体,是“琢玉工程”的品牌工程。深入挖掘、整理、提炼学院的核心文化,全面营造积极、阳光、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并借助传统媒体和《今日朝阳网》强化舆论宣传与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将学院的正能量不断向外界传递,形成了文化的发散效应,提升了学院的品牌价值。
“琢玉工程”实施以来,在省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赢得了业内的广泛赞誉。
不断强化务实创新
开创研训工作崭新局面
程希印(右三)带队赴大连教育学院学习交流
欲治沉疴,必用猛药。年初以来,学院高度重视师干训以及教研创新工作,通过采取有力举措,取得了卓越的工作成效。
一是以外地取经和专家型校长工作室建设为抓手,创新开展校长培训。在校长培训工作中,打破常规,实施 “走出去”战略,共组织42名中小学校长分三批到上海等地开展前沿性培训学习。同时,学院还协同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申报了8个省级专家型校长工作室,极大地发挥了优秀校长的引领辐射作用,必将带动一批年轻校长加快成长。
二是借船出海,打造品牌,教师培训工作成效显著。与北京世纪明德教育集团合作举办“2016朝阳市教育工作者高级研修班”,对全市“十三五”首批确定的1000余名市级骨干教师人选进行集中培训,让参训者受益匪浅;组织第二批、30名中小学教学名师到南京师范大学参加了为期12天的培训,名师们收获满满。
三是创新思路和方式,保证教研工作高效实用。以现场会的形式引领学前、小学教研工作规范、科学发展。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验阶段总结暨拉练活动为载体,分别在北票市和凌源市召开了两次现场会。组织召开了朝阳市“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喀左推进会,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与此同时,有关科室摒弃浮在上面的旧有工作方式,深入基层,沉入一线,为基础教育问诊把脉。有针对性地指导了2016年中考和高考备考工作,中高考成绩获得了全面提升。
在此基础上,他们积极指导全市职业学校,通过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精准有效服务全市“五个一”工程建设。
从年初以来的短短10个月,学院就发生了有目共睹、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对此,一位市人大代表感慨放言:“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这充分说明市委、市政府选对了人,花对了钱。”
借助开局顺畅、一切向好产生的强大推力,学院领导集体积极响应中共朝阳市第十次代表大会提出的“实现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突破”号召,继续强力推进“琢玉工程”,不断创新教科研机制,全面发挥学院职能作用,在服务“五个一工程”、建设新朝阳的征程中,争取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文资料由朝阳市教师进修学院办公室提供)
[责任编辑 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