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文化建设 汇聚发展能量
——朝阳市教师进修学院礼请部分退休老同志畅谈文化建设
文/李鹏瑞 图/韩超 编辑/雅贤
2016年11月14日下午,已在朝阳市教师进修学院退休的老同志沈庆红、郑克俭、王喜林,曾在学院工作多年的原院长肖辉嵩,应市教育局党委委员、院长程希印,院党委书记刘福达的邀请回到学院,把脉学院文化建设,共商学院发展大计。
沈庆红老师
王喜林老师
肖辉嵩老师
郑克俭老师
随着学院“琢玉工程”的稳步实施,学院领导班子经过反复研究、推敲,初步制定了《“文化雕玉”子工程实施方案(讨论稿)》。围绕着如何明确核心文化内涵,如何提炼学院文化精华,以及如何形成文化建设合力,进而为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决定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参与进来,以形成广泛共识,汇聚发展能量。
下午2点,4位老同志准时来到学院。迎候他们的院长程希印、党委书记刘福达和其他班子成员,快步上前打开车门,把80高龄的沈庆红老师和年逾70的郑克俭老师搀扶下车,并互致问候。
4位老同志在班子成员的陪同下,参观了学院新貌。老同志们像鉴赏自己的新家一样,走走停停,边问边看,不时与熟悉的同志打着招呼,愉悦的笑容写在脸上。
程希印院长
结束参观并在学院小会议室落座后,程希印对4位老同志“回家”表示热烈欢迎,对他们“有求必应”表示感谢。同时,程院长对4位老同志的学识、成就表达了由衷的钦佩和高度赞誉:老院长肖辉嵩,专著不少,是大学问家;沈庆红老师,是教育专家、学者、藏书家;郑克俭老师,是“戴着帽子的孔子”;王喜林老师,妙笔生花,是学问大家。在一阵阵开心的笑声中,开启了学院文化建设座谈的序幕。
4位老同志表示,年初以来,他们通过不同渠道,感受到了学院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感觉到了学院加快发展形成的强大气场和领导班子开拓进取、共克时艰的气魄,高度赞誉了学院工作一年来取得的新成绩。肖辉嵩同志结合自己在学院工作的经历,谈了对学院文化建设的理解,指出“文化的深层次是品格。文化是内化于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学院的主体工作是研训,“琢玉工程”很好,“文化建设”很准。沈庆红老师就自己的经历,谈到文化建设是学养、心灵、品格的教育,解决的是人的问题,雕琢的是人的灵魂。由浅入深地推进学院文化建设,形成了一种 “势”,这样做特别好。同时,他建议要总结院风、学风,设计院徽、院歌,院训的总结要简明、有底蕴、有鲜明的个性。他建议,院训酌定为“进德修业,为学为师”,并进行了具体的解读。郑克俭老师谈了自己对文化的理解,认为文化主观是品格,客观是氛围。强调院训要有个性,便于公众理解。同时,他还提出了自己对学院建设标准的理解——“让教师感到没有学院不行”。王喜林老师快人快语,就院训的拟定,直接给出了“兴君子之风,养浩然之气”的建议。
所谓文化建设,是单位管理的高级层次。文化是共有的,它是一系列共有的概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是使个人行为能力为集体所接受的共同标准,具有塑型的功能;文化是一种架构,包括各种内隐或外显的行为模式,通过符号系统习得或传递;人类生活的基础不是自然的安排,而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习惯;人的行为是靠人自己曾获得的文化来支配。文化建设是单位的核心工作,也是学院“琢玉工程”的品牌工程。
刘福达书记
刘福达在总结讲话中,高度评价了4位老同志对学院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对他们心系学院的情怀表示高度的赞赏,对老同志对“学院人”的认同表示钦佩。指出今天的座谈会,把学院的文化建设推到了一个新高度。并再次欢迎老同志们经常回家看看,心系学院建设、心系学院各项事业的发展,为“学术之院、研究之院、创新之院”的建设把脉助威、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