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良种壮根芽
——朝阳市教师进修学院借“琢玉工程”培养“种子老师”侧记
文图/陈英杰 编辑/褚驹
为深入推进朝阳市教师进修学院首创的“琢玉工程”,进而提高朝阳地区蒙古语文教师和汉语文教师的素质,学院在蒙古族学校蒙汉语教师中尝试结合本职工作,坚持推陈出新的原则,本学期以来,围绕培养“种子老师”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活动。
首先,他们以评选优秀课的形式,来发现、遴选“种子老师”,纳入重点培训的视野。基本操作要领是:先通知全市蒙古族学校和蒙古语附设班学校上报优秀课,确定参选优秀课教师。经过老师精心备课,研训员走进课堂听课、评课、改课,然后经过讲课人的课程修改调整,研训员再次走进课堂听课,听课之后现场点评修改,对于讲课优秀的教师,新创建一个讲课微信群,在群中探讨课程,互相学习。对于成功的优秀课,要求他们将教案和课程回顾整理到一起,进一步完善,设计成精品课,上传到QQ空间,以供大家分享。通过评比优秀课活动“挖掘”出优秀老师,对他们继续“琢磨”,使他们焕发出美玉的光华,为成为“种子老师”创造先决条件。
镜头一:喀左县南哨镇蒙古族小学赵彦萍老师。她讲的小学六年级《秋天的怀念》一文,课堂气氛温馨暖人。不仅内容设计新颖,环节紧凑,而且对语言的品味揣摩细腻到位,对作家史铁生的内心世界进行了入情入理的分析,让学生们深受启发。特别是在文章结尾,反复诵读“咱娘俩在一起,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母亲的坚强和生活的艰辛,给人产生了无穷的精神力量,在场听课的教师们也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镜头二:喀左县南哨镇蒙古族小学白雪光老师。听白雪光老师的课,同样让人感觉亲切、自然,教师把自己融入孩子当中,不仅有很强的亲和力、感召力,更有跟强的渲染力和向心力。每一句语言,每一个动作,发乎内心,自然流畅,生动感人,增强了“教”与“学”的效果。
镜头三:北票市马友营中心小学宋翠翠老师。宋翠翠老师主讲的《流动的画》,通过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打开了他们对外面世界恣意畅想的窗口,激起了探究求索的渴望。讲课重点突出,形式新颖,扣人心弦,致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镜头四:建平县小塘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老师于翠萍。于翠萍老师讲的课题是《企盼世界和平》。她的这节课,以召开班会的新颖形式进行设计。课堂上,孩子们跳起了蒙古族舞蹈,唱起了《爱我中华》歌曲,讲述了文成公主的故事、孔繁森的故事,朗诵了《民族团结之歌》,课堂气氛特别活跃。通过活动,让学生们懂得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大融合、大团结的民族,各民族之间要平等、互助,共同繁荣的深刻道理。
其次,他们通过微信平台,带领蒙语文教师训练听、说、写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民教部苏都主任和恩和老师付出了大量劳动和心血。在微信中,苏都主任负责领读,群中老师跟读;恩和老师负责书写,拍照后再发到微信中,老师们照着书写、交作业。这种借助互联网开展的“空中培训”,不仅效率高,还没有费用,老师们受益很大,口语能力和书写能力迅速提高。
总之,借助“琢玉工程”,通过优秀课评比和搭建微信平台训练,教师进修学院发现并培养了许多“种子老师”,通过重点“施肥浇水”,力图让他们加速成长,最终成为一线民族教育的中坚力量,进而带动更多的老师共同进步,为培养万千优秀学子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