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信使/赵青松 编辑/素颜
俗话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小年过大年"。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晚饭之后等到星星出全了,就开始辞灶,把灶王爷夫妇送回西天,就开始"忙年"了。所谓"忙年",就是为过年做好准备,如扫尘,杀猪杀羊,购置年货等等。
先说说"扫尘"吧。扫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搞卫生。扫尘的日子一般都选在小年后的双日子,或者是白扯(日历)上的红日子。老百姓的讲究是要双不要单,要红不要白,图个喜庆。扫尘时,要把屋里的东西搬出来,凡是能搬得动的东西都拿出来。首先是屋里的犄角嘎拉,用笤帚轻轻地把一年来挂上去的已经结成蜘蛛网的灰尘划拉下来,划拉之前要向灰尘喷几口唾液,给它们个动静,否则它们就会怪罪人们。人们认为那些遢灰也是有灵性的,据说有的人没给遢灰使个动静,结果尘还没扫完呢,眼睛就睁不开了。把犄角旮旯弄完后,开始扫炕,把炕席掀起来再卷上,拿到室外,再把土炕上的尘土清理出去。室内扫尘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擦家具,把上面落下来的遢灰用湿抹布擦去,再用干抹布擦净。像立柜,箱子,镜子,玻璃,碗厨子等等,都要擦一遍。
室内的卫生搞完之后,开始搞室外。首先把搬到外面的物件擦干净,再把被褥在墙上摊开,用笤帚使劲拍打,把被套里面的灰尘拍打出来。过去的炕席是用高粱桔破成篾子编成的,现在都用炕革,擦起来就容易了。
扫尘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把搬出来的东西再搬回屋里,原来的位置摆放好,一般来说,物件放置的位置是不能随便换的。
扫尘的活半天就可以干完,接下来就是办置年货,这可是个复杂的活计,方方面面都要想到。
人们忙活了一年,也就是过年这几天能歇歇,享受人生的滋润生活。吃肉是最让人盼望的事情,有条件的人家可以杀猪杀羊,留够自家过年吃的,再送给直近亲属几斤,剩下的卖给邻里乡亲。父亲有杀猪的手艺,每年一进腊月门就开始忙碌起来了,给邻居杀猪宰羊,当然了,父亲总是给人家帮忙,乡里乡亲的哪能好意思要工钱呢,所以父亲的人缘在村里是大拇指。
做年饭是"忙年"必不可少的工作,农村的习俗是在年前要做好正月十五之前吃的干粮,想吃时,拿出来与年菜一起往锅里一放,烧两把火就熥热了,拿出来就可以吃。不像往常那样每顿饭都做新的。辽西农村的年饭主要是大黄米与玉米面混合的做豆包,馅子可以是豇豆,也可以是白菜或酸菜;粘糕的用料只能是大黄米了,再在表面放一些大枣豇豆。把豆包粘糕蒸好之后,再放在室外的缸里冻起来,以防遇到暖和天发霉变质。吃豆包粘糕的意思是说吃豆包能把好日子包住,吃粘糕不但能把好日子粘住,还能管着过日子步步高,一年比一年好,这都是淳朴的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快到年根儿底的时候,要赶集把各式各样的菜准备好。像鱼,猪肉羊肉,鸡,蛋,干豆腐,木耳,蒜苔,花生米等等。大豆腐一般是去豆腐坊做,自家或者与邻居,亲属合伙做一个,自己拿柴火,豆腐渣留给豆腐匠,算作工钱。民间有"挑大水,和大泥,过大箩,生大气"四大累之说,其中的"过大箩"指的就是做豆腐的一道工序——过箩。还要切一些罗卜片子,焯好之后与猪肉猪血混一起,炖一大锅,然后放在盆里。总之,过年了,饭和菜,糖块,瓜子,水果,烟卷等东西都要多准备一些,以便在正月招待串门的乡邻和亲属。
过年是民间最重要的节日,需要有个喜庆的气氛,所以置办新衣服是必不可少的。俗话说"丫头要花,小子要炮,老太太要个烟袋嘴,老爷子要顶绒毡帽"。小时侯盼过年,一是平常没啥好吃的,就盼着过年时能吃上肉,吃豆包粘糕,吃糖块。二就是盼着穿新衣新袜,过去由于生活困难,一年到头,穿的衣服总是补丁摞补丁。现在虽说生活好了,也有盼着有一身质量好一点的衣服,出门串亲访友时穿着显得带劲气派。所以,不论大人还是孩子,年前都要去集市或坐班车去城里的大商场买一套像样的衣服。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贴春联和挂钱是过年的重要习俗,在年三十的上午,喜庆的气氛就浓了起来,早晨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到院子里放一通高升炮,或者放一盒礼炮,吃完早饭后,便开始贴春联,挂钱和福字。院子的大门,卧室,仓房,马棚的门框两边都要贴上春联,在门框的上边贴横批和挂钱,在正房的每一个墙垛上都贴上大红福字,把"井泉水旺,金鸡满架,肥猪满圈,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等竖批贴在井口,鸡窝,猪羊圈,仓房等地方。在大门外,出门就能看到的树上或者墙壁上贴"出门见喜",在卧室里面门口对面的墙上贴"抬头见喜",在靠近炕头的墙上贴炕条,炕条是倾斜着贴的,内容也是一些吉利话,如"宜人新春好,财神来到了,牵着金马驹,驮着大元宝","宜入新年,好事连连,庄家丰收,老幼平安","宜入新年,家财万贯,吃也吃不了,用也用不完"等等。会首还要到村头的小庙贴春联,磕头焚香烧纸,祈求神仙保佑一方平安。
到了吃午饭的时候,春联和挂钱也贴完了。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到年三十午饭前,关于过年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忙活了一年的人们终于松了一口气。大人们说,一年比一年老了;孩子们说,我要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