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我的“书痴”父亲(杨兆君)

摘要: 父亲是个“书痴”,痴得几乎到了手不释卷的程度。

我的“书痴”父亲

文/杨兆君  编辑/明月

  父亲是个“书痴”,痴得几乎到了手不释卷的程度。

  自打有记忆时起,下了班的父亲除了背上药箱出诊就是斜倚在那个磨白了靠背的沙发上目不转睛地看着他那些似乎永远也看不完的书。因为痴迷于书所以很少帮母亲做家务,为此母亲常常黑着脸质问父亲:“看书能当饭吃还是能当钱花?不帮着干活还要点灯熬油的费电。”而此时的父亲却无动于衷,自顾自地畅游在书海里,真的是应了那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父亲的书基本分为三类:医学类,中外名著,还有杂文类。记忆里最深刻的就是父亲订了二十多年的《当代》和《传奇传记》。而以连载中外名著为主的《传奇传记》则是父亲尤为钟爱的。有时看到兴头上,父亲会放下手中的书招呼我们姐弟几个围坐在他的身边,饶有兴致地给我们讲一些经典的段子,如《水浒传》里面的“武松打虎”和“逼上梁山”,《三国演义》里面的“火烧赤壁”和“草船借箭”,还有《岳飞传》里面的“岳母刺字”等等有代表意义的典故。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几个就会屏住呼吸盯着眉飞色舞的父亲,每一根神经都被父亲口中所叙述的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所吸引。

  父亲不仅自己爱读书,他还时时督促我们多读书,常常买一些小人书带回家,像《小兵张嘎》《潘冬子》《小英雄王二小》等等。到了初中时,父亲给我们买回来的不再是那些小儿科的书籍了,而是有目的、有选择性的购买。最早接触到的是一套简装的、纯白话版的四大名著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已是初中生的我们读书的方式不再是走马观花,而读书的目的也不再是仅仅看一看书中的彩图和卡通动物那么简单了,而是通过书中的故事由浅入深地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懵懂地揣摩着其中人物的心理特征,从而更多地获取一些在学校的课堂上所不能企及的知识。

  父亲爱读书的习惯像涓涓细流渗透了我们的童年和少年,以至于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我们姐弟几个共同的习惯——爱看书,不爱看电视。

  2000年的冬天父亲去世,转年的春天我整理了一下父亲留下的那些旧书,足足装满了五个纸箱。除了留下几本精装的名著之外其它的决定卖掉。当时,看着散落在地上的、泛黄的那些书,心中有些许不舍,毕竟,它们曾经是父亲的精神食粮,曾经承载过父亲的喜怒哀乐,曾经陪伴着父亲走过无数个酷暑和严冬。这些书,父亲在读的时候抚摸过,因而每一页都会印有父亲的指痕,说不定哪一张哪一页里还会夹带着父亲的一根白发和为了注释时不经意间留下的笔墨。

  看着收废品的大伯渐行渐远,我的眼前又浮现出父亲的身影:微斜着身子,带着老花镜,专注的、痴痴的看着手中的书……

[责任编辑:雅贤]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