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新晒
扶植别人,壮大自己
——给《梦乡午报》的信
文化信使/王中原 编辑/雅贤
半醉半醒间,写几句虚无缥缈的梦话。给谁看呢,首先想到了家乡报纸,也算报效桑梓吧。
写点啥呢?谈股票,不懂;说烹调,不行;唠美术,不通;侃对联,不精。聊聊报纸吧,虽然是外行,毕竟也是读者。聊上两句,或许有远看庐山之妙。
报纸是编者心血的结晶。编者一头儿连着作者,一头儿连着读者。作者提供食材,编者烹调加工,读者享受美味。我做啥你吃啥是编者的一厢情愿,我吃啥你做啥是读者的一厢情愿。在行业规范的框架中,调整好平衡点,还是值得下功夫的。
当下,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受到了空前的挤压,形势不容乐观。手机阅读,驾车肇事;手机阅读,葬身马路;手机阅读,烧漏水壶。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有这样迷恋报纸的读者吗?
既然纸媒尚未退出历史舞台,还要办下去,那就要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编者一头儿要挖掘作者,一头儿要扩大读者。编者的天职就是为人作嫁,别人高薪请你当月嫂,你就不能忙着自己生孩子。编者忙着自己写稿子在本报发稿子,也许有难言之隐,姑且不论,但我认为不是很正常。有能耐,你往外市外省外国投稿子去。
前几天,看葵林市第五届老年文艺展演,据《梦乡午报》说,演员多达七百人。可见葵林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相信文学爱好者和有相当素质的作者也不少。可是,《梦乡午报》的作者只是寥寥无几的老面孔。
毋庸讳言,人有强烈的表现欲。拼死拼活登舞台、进赛场、上春晚、参奥运,不都是表现自己进而表现自己所属的团体吗?难道人们不愿意当作者发表文章吗?写遍国内外景点的“到此一游”,大多是没机会发表文章的人的杰作吧。有位文友花甲之后发表了处女作,千字散文,高兴得设宴请客庆祝。
闲言少叙,进入正题。
据我所知,广大的中小学教师群体,爱好文学者不乏其人,但正式发表过文章的凤毛麟角。他们视发表为畏途,觉得发表文章难于上青天。当然,也有倾其全力辅导学子而搁置了自己的写作的。其实,辅导学子与发表作品可以并行不悖。教师有了写作发表的实践,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并可以拉提人气。
报纸宜开设“教师文苑”之类的栏目,扶植广大教师走上写作之路。抓住了教师写作,就是抓住了千千万万个孩子的写作。教师写作离不开学生,学生读老师的作品格外亲切。潜移默化,学生自然爱上写作。
狭义的写作可能只指文学作品的创作,广义的写作无所不包,与整个人生息息相关。不会写作是步行,会写作是飞翔。
如果报纸舍得版面,开设类似的栏目,于文学,于教育,于社会,于人生,功莫大焉。文章宜短不宜长,要言之有物,惟陈言之务去。二三百字,五六百字,长不过千。格言警句,心得体会,三言两语亦可。务必原创,杜绝克隆。先生抛砖,意在引学生之玉。编者可以设置话题,引导走向。一旦发表,务赠样报。以便形成连锁反应,良性循环。
如此,报纸发行量必然增长。因为,人除了表现欲,还有竞争欲。人比人,校比校,县比县,蛋糕不愁做不大。我敢说,除了职业写手,人们并不计较稿酬多寡。一张样报足暖人心。教师文章发表了,你给他三五十张样报以抵稿酬,他送给学生,学生传给家长,这是多么高兴的事啊。或者,说不定有的在文末注明:稿费捐给某某基金!发行量上来了,广告也上来了,经济效益也上来了。岂不善哉!
梦该醒了,不再聒噪。一句话,扶植别人,壮大自己!
2014-05-27 11:11
小链接:
王中原,男,汉族。辽宁省朝阳县人,1947年出生。函授中文专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退休于朝阳市十五中学。系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咬文嚼字》特约审校。同时,还是绕口令爱好者、研究者。为《中学生》《中学时代》《语文学习》《咬文嚼字》《演讲与口才》《中国校园文学》等期刊业余审校数十年。曾助教育家修订教材,为演讲家推敲演讲辞,为楹联家斟酌平仄,为曲艺家完善脚本,为新闻出版总署及省级版权局做图书编校质量检查……现已创作绕口令200则。前期的150余则收入《绕口令教你巧舌如簧》一书,赵立涛点评,赵欣注音,2013年8月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列入“新编播音员主持人训练手册”丛书。其他著作有《小典故大启迪》等三册,有教学论文刊于《语文学习》等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