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鞋子情深(徐玉松)

摘要: 随着时代进步,过去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老玩意儿”,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如做鞋子这门手艺已经面临失传,再也难以看到人们坐在炕上纳鞋底子的情景了。写下这些文字,期能帮助网友了解过去的年代,每一个家庭主妇的不易,并呼吁珍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鞋子情深

文化信使/徐玉松  编辑/天河水

  随着时代进步,过去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老玩意儿”,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如做鞋子这门手艺已经面临失传,再也难以看到人们坐在炕上纳鞋底子的情景了。写下这些文字,期能帮助网友了解过去的年代,每一个家庭主妇的不易,并呼吁珍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题记

  现如今,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们,脚下一般都穿着锃亮的皮鞋,有长及膝盖的,有刚过脚踝的。除了皮鞋,还有各式各样的运动鞋,老北京布鞋……但我还是喜欢母亲做的布鞋。

  小时候,母亲常常做鞋子。一大家子人,老少十几口都要穿鞋。于是,勤劳的母亲整个冬天都捞不着休息。

  过去的年代,庄户人家开始猫冬的时候,母亲就计划做一家人的鞋子了。每人至少一双棉鞋一双夹鞋(单鞋)。我家四世同堂,老太爷、老太太,爷爷、奶奶,四位长辈,再加上叔叔、姑姑和我家的几口人,总共十几口人,自然需要几十双鞋子。

  做这种布鞋,要经过多种工序,并且需要一针一线地缝制。

  先从做鞋底开始吧。总共分五步,第一步:打袼褙。母亲用面粉打一大盆糨糊,再找来几块门板,把自家的旧衣服提前拆好,根据厚薄搭配,一般是先抹一层糨糊然后糊上一层布,以此类推。一般来讲,这种袼褙需要三层布。然后,就是放到冬日暖阳下去晒了。要选有阳光的天气,否则晒出的袼褙就软而不挺脱,也就是没糨力。第二步:镟鞋底。就是依着鞋底样剪鞋底面。先粗略地剪下底样袼褙,再依着鞋样剪出一个合适的底面,然后用线缝上两层一起剪,完全一样算合格,一双鞋得六个一模一样的鞋底面。第三步:粘合。先把一层鞋底面的四周沾上一圈白色的边,需要粘四个,另两个要依着鞋底面剪一个比底面大一厘米的白布,然后把底面包上,难度是四个圆弧部分,要提前剪开几个小口,要不就会打褶子。第四步:再把三层粘合在一起,底层是全包的呦。切记,两只一定要相对的,否则你的鞋就成了“顺脚”的了。第五步:纳鞋底。母亲大多都是利用晚上的时间纳鞋底。就着月光搓麻绳,可不要小看搓麻绳,母亲搓出的麻绳又匀又不浪费麻线。我有时也想帮母亲搓几根,可是麻线就是不听话,不是粗细不匀就是有的地方劲儿细密,有的地方稀疏,绳既不结实又不好用,没纳几针就断了,可见,啥活都有技术性。再说纳鞋底,母亲纳出的鞋底疏密有致,就像一件工艺品。我有时也想帮母亲纳鞋底,母亲就起了头,打好样让我纳,没纳两行就走样了,不是这针歪了,就是那针密了,没办法母亲还要拆了再重新纳。让我敬佩不已的是,即使是摸黑,母亲也能把鞋底纳得错落有致。也许正如卖油翁所说的“无他,唯手熟尔。”老太太和奶奶的鞋底前尖只有两个指头宽,是又细又长型,如一个纵切的丫丫葫芦。因为,她们都是三寸金莲,所以鞋面上更要下点功夫。直到后来,人们都买现成鞋子穿的时候,她们的鞋子都不好买。

  再说做鞋帮。这鞋帮的学问可大了。夏天的鞋是小筐形状的,春秋是松紧口的,冬天是棉鞋。老年人的鞋是两片鞋帮,中间鞋面一条缝,在缝的收尾处也就是靠脚背的部位再缝上一个“算木疙瘩”——就是自己剪大约两厘米宽的黑色布条,卷成细绳再用线缝上,要针脚细密,然后编系成一个结,顶上露一个折叠的头,算得上是工艺品,估计现在的人很少有能编得上的了。后来有了丈绳,就不再需要编算木疙瘩的黑色布条了。如果是给奶奶和老太太做的,鞋面的两边还要绣上云字钩——也就是简单的勾勒出云彩的弯钩型。过去的柜围子、门帘腰子上就有只用一种颜色的线勾勒的图案。棉鞋的鞋帮要分前两片,就如现在的北京绵。

  最后一道工序是绱鞋。鞋帮过大或小了都不行,要鞋底和鞋帮非常合适才能顺利完成,否则鞋还是做不好的。这里还有大底、小底之分,大底正上(绱),小底反上(绱),上(绱)完再翻过来。

  随着时代的进步,做鞋子已经成为历史。但是,穿着布纳实底鞋的舒服感你是想不出来的,那才真得叫养脚排汗呢。那时的一年四季,人们出行主要靠两只脚,都穿着布底鞋,骑驴骑马或坐车的实在太少。一般来讲,一个大男人,一年穿两、三双鞋根本不够。因为没有鞋子可以替换,有些爱动的或走路多、干活多的人,一个月就能穿坏一双鞋。所以,过去的年月,经常看见有人穿着露脚趾头的鞋也就不足为怪了。

  有时,睡梦间依稀会听见母亲拽绳子纳底子的呲呲声,还伴着母亲哼着的自编小调,再想想一家人穿着母亲做的鞋子的幸福感,才会真得体会到鞋子情深。这鞋子不仅是生活用品、下地干活的必需品、出行的必备品,更是一种亲情的凝聚与传递啊。

小链接
  徐玉松,龙城区边杖子小学教师,《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爱好文学,喜欢与学生一起写,教学相长。指导学生写的征文多次获奖,喜欢写随笔,更喜欢《今日朝阳网》这个大舞台。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