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与境界
——姚玉民文学创作历程简论
秦朝晖
二十多年前的一个秋日,参加过一次家宴,发出邀请的人是姚玉民先生。那时的我,与姚先生不熟,与同去参加家宴的两位师长——剧作家刘家声、诗人董恒波——很熟。在闹市区的坝南,在一座三层双阳的居民楼内,并不宽敞的阳台和客厅,错落有致的是满眼的葱郁。那个秋日,姚先生的家让我对“雅舍”有了真切的感受;那个秋日,姚先生的坦诚与热情,让我对“以文会友”的真义有了真切的理解。此后的日子,一个名字与我不再陌生。
一
姚玉民,笔名一民,1955年12月生于朝阳西大营子镇波赤村。虽是农家子弟,却有着“文艺”的基因,读小学和中学时,就有作文和诗歌在报刊上发表。中学毕业后的1973年至1977年,那一阶段社会上普遍实行自编自演文艺节目。那段时光,风华正茂的姚玉民以还乡青年的身份,被抽调到朝阳县西大营子公社文工团任专职创作员,因其才华出众,后被抽调到朝阳市文化馆搞曲艺和戏剧创作。这期间,他创作的快板书、京东大鼓等曲艺节目,多篇发表在《朝阳日报》《朝阳群众文艺》等报刊上,他创作的两部剧本不仅参加了全地区文艺调演,其中的一部小戏《半斤之差》还参加了全省文艺调演并获了奖。由此可知,姚玉民漫长的为文之路,曾有过“风生水起”的初始阶段。
公元1977年,是姚玉民生命历程的转折之年。这一年,姚玉民考入了辽宁省商业专科学校,虽然资本与经济占据了他“学海泛舟”的很多精力,但繁忙的课业之余,没能割舍的依然是他的文学梦。毕业后,他被分配回到了朝阳工作,先后在朝阳市计划委员会、市物价局、市人大财经委员会等经济综合部门工作。也许是少年时喜读鲁迅作品的原因,1980年代的初年,姚玉民开始了杂文写作,他的《从三碗不过岗谈起》、《贪官的逻辑》等数十篇杂文,登上了《人民日报》《中国财贸报》《辽宁日报》《朝阳日报》《朝阳》等报刊上,他的针砭时弊、忧国忧民的檄文,曾引起过不小的“轰动效应”。位卑未敢忘忧国,他的杂文创作,正是他一颗赤子情怀的别样展现。
二
进入90年代,姚玉民的创作之路,开始了他的“爆发期”,左手经济、右手文学的他,同时开始了散文、随笔、诗歌、楹联等多种文学体裁的创作,其创作成绩颇丰。1993年,他出版了诗集《蟋蟀夜歌》;1996年,他出版了散文集《蓝色的夜》。关于他的诗歌创作成就和他的为人,他的中学同学、诗人挚友董恒波有过“知根知底”的评说:“他的诗大都是有感而发见景生情,绝少有无病呻吟之作;他平素语言不多,是个内向型的人,他重感情,他从人间最底层的生活中体验过世态炎凉,所以他懂得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他有一个善于思辩的大脑,他的思维总是和着时代的节拍。”(董恒波《难得情到深处时》)姚玉民的诗集《蟋蟀夜歌》由三辑组成,即:雨丝如梦、聆听自然、梦忆故园。这部诗集的基调,在姚玉民的一首小诗《夜歌》中,可以读出“一叶知秋”的消息:“月光下/小蟋蟀的恋歌/唱得多么深情/啊/我真羡慕它/草窠里的小生灵/为了爱情/敢大胆地倾吐心声”。如果把诗中的“爱情”换成“诗歌”,这首诗就是姚玉民对于诗的“宣言”:诗人与诗,并不是隔着“千山万水”,诗流淌在诗人的血液中,如果有“深情”,如果敢“倾吐”,它就因打动自己而感动他人。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认为:人成即诗成。也许是与姚玉民并不陌生的原因,我读他的二十年前的《蟋蟀夜歌》,并没有因时光流逝而产生陌生与隔膜,翻读他略显发黄纸页上的一行行诗作,都有“他乡遇故知”的亲切,在亲切中,平添了“五味杂陈”的一言难尽:
灯笼花开了
我的心亮了
这不是普通的灯盏呀!
是一颗生命的小太阳
灯笼花谢了
我不悲伤
绿叶捧着花蒂
在我心中映一轮永恒的月亮
——《灯笼花儿》
姚玉民写的是寻常的“灯笼花儿”,但这看似寻常中,却透出了一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与昂扬向上,托物寄情,情中见理。正如姚玉民在《蟋蟀夜歌》的“后记”中的“夫子自道”: “望着从数十本学习工作笔记上以及许多信件、报纸、刊物中抄录下来的一叠诗稿,我有一种十分特殊的感情。就像一个母亲找回了她一群失散于四方多年的孩子那种亲切、温馨的感情。从每一个孩子的身上,都能看到自己心灵深处的一段故事。”
透过这段“心迹”的坦露,姚玉民的那份敝帚自珍之情,是不难理解的。他的“心灵故事”,也给了我“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阅读震撼:“世界如此之大/你却选择了这样的生涯//没有松软的土壤/顽强的根儿照样深扎//缺少雨水的滋润/春风里依旧秀出绿芽//车轮的蹂躏牛蹄的践踏/你默默的承受勇敢的挣扎//命中无果梦里无花/不恋花的芳姿不慕松的高大//柔弱中蕴着刚强/渺小中含着伟大//啊!小草/艰苦是你的生活/山路是你的家”(《山路上的小草》)小的是美好的,懂得尊重小草的小,才是一种真正的博大。读姚玉民写于风华正茂年代的《山路上的小草》,感受到的是一种近乎悲壮的冲击力。这种冲击力,源于一颗不曾泯灭的诗心,源于一种坚韧的守望与抗争。
三
以小草为底色,为基调,姚玉民以一种从容而沉静的心态,进行着他的散文创作,他的散文集《蓝色的夜》,是他写给90年代“商潮滚滚物欲横流”的心灵独白。那样的年代,姚玉民“没有辜负每一个金色的白天”,迷上了经济的他,实践中验证着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马克思的“看不见的手”的魔力。与此同时,姚玉民却“更加珍爱每一个蓝色的夜晚”,因为这蓝色的夜晚,是姚玉民“生命之车的驿站”,是他“灵魂栖息的港湾”。在姚玉民的散文创作中,我对他的一篇散文《螳螂》是偏爱的,这不仅是因为我曾以《辽西文学》编辑身份编发了这篇散文,以我个人的浅见,一篇《螳螂》,可以代表姚玉民在90年代散文创作的“经典之作”。在姚玉民的笔下,有过“许多时光在山野中度过”的他,对于螳螂有过细腻的观察:“螳螂的样子很可爱,细长的脖颈上挑着一个精巧的三角形脑袋,配上那微微鼓起的肚子,仍不失匀称与修长。那身材看上去酷似一把精美的琵琶,但它从来不轻易地弹奏出淙淙的音响。”由山野中的有着“一派绅士风度”的螳螂,作者想到了书本中关于螳螂的两个成语故事。其一,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其二,螳臂当车,自不量力。在捕蝉之螳螂中,作者发现了平凡生命中的“可怜又可悲”。那挡车之螳螂,是螳螂族中的大英雄伟丈夫,“它面对齐庄公滚滚的车轮毫不退缩挺身而上,不计得失,不惜生命,知不可为而为,知不胜任而任,是何等的勇烈悲壮可歌可泣呀!”作者巧借螳螂之典故,抒发的是其“借古喻今”的沉思,他要激赏的是荆轲般“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歌壮曲,他的呐喊与忧思是——
在平凡的年代里,人类社会中英雄主义也在惊人的退化。我似乎感到,更多的人们仍像那只捕蝉的螳螂一样,对眼前的利益紧盯不放,只不过变得更加聪明些,知道时刻防范着身后的黄雀而已。而知不可为而勇为,如挡车螳螂般的悲剧英雄毕竟越来越少了,少得如凤毛麟角。啊!山野中螳螂的退化,其实无关紧要,人类社会英雄主义的退化和公众道德的沦丧,可是个严重的问题呦!
从描摹幼小的生灵落笔,循序渐进,曲径通幽,或隐或显,收放自如,一篇《螳螂》,让我对不以“散文家”自居的姚玉民多了一份尊敬。
四
世界再大,也要回家看看。作家与故乡的关系,是一个常写常新、长谈不尽的话题。姚玉民生于辽西朝阳,长于辽西朝阳,工作在一方被誉为“神秘、神奇、神圣”的土地,不可回避也无法拒绝,他的笔触会“笔丈朝阳”。
进入新世纪以来,姚玉民先是推出了他的个人第二部诗集《雪泥鸿爪》,这本由古风集、雨丝集、珠贝集、联语集所组合的诗集,是姚玉民“暮然回首”的“诗缘集”。这部收录了姚玉民以“青春写作”的诗歌总集,是作者为了“留恋那些年轻的充满诗意的美好岁月”的“纪念集”,也是作者“依然诗心未泯诗缘未断”的“扬帆集”。
怀着这样一颗饱经沧桑而诗心犹在的情怀,开始了他“生命壮年”的写作之旅。为了多方面参与文化朝阳的建设,为了更好地完成一个作家的使命与担当,繁忙的“一手抓经济”的工作之余,姚玉民创作完成了接地气、有影响的“朝阳精品”——《木化石赋》和《朝阳文化长联》等系列作品。脍炙人口的《木化石赋》已在网上广为流传,并为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采用并长期悬挂;《朝阳文化长联》已被朝阳市政府采用刻在重要景点,并获朝阳市2014年“天马时代广场杯”征文大赛一等奖。
姚玉民的《木化石赋》,追古忆今,立意高远,不离传统之赋的规矩,独具时代精神的内涵,在展示木化石形神兼备的魅力的同时,作者体察万物的慧眼与境界,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千字之赋,写出了作者“格物致知”的大气象:
历远古之洪荒,览天地之沧桑,凝五行之精华,聚四美之灵光。于山崩地陷之日,海枯石烂之乡,木血石髓,孕生神圣,天精地卵,化育辉煌。
…… ……
抚石长叹,思接千古;揽枝轻吟,神驰八荒。
读《木化石赋》,在感受悠悠古韵的同时,一种久违的豪情也仿佛被激活,天地之间,人与石合一的“与万物并生大境界”也油然而生。
《朝阳文化长联》与《木化石赋》,是姚玉民写给故乡朝阳的珠联璧合之作,一赋一联,异曲同工,生花妙笔,字字珠玑:
叹亿万年生命,问远古洪荒;何留天书半部?惊一片鸟羽,惜几缕花香;寻蜥踪龟迹,览蝶影蜂痕。无数生死轮回都刻入残篇断简。且抚灵石古木、趁电火雷光,从无字间把沧桑阅透。
赞五千载文明,对乾坤渺莽;谁酹浊酒一觞!溯十里牛河,探千古鸽洞;凭汉寨唐关,吊名垣魏堞。几多兴衰更替俱隐在圣水灵山。更抱燕月辽风、仰佛光塔影,于有道处将沉浮悟通。
为文之道,以简驭繁,姚玉民的《朝阳文化长联》,可以佐证。“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贾岛般的“苦吟”,姚玉民应该是深有体会的。为文数载,即便留下这“一联一赋”,夫复何求?!
五
生命是一种过程,一种不断成长与超越的过程。耳顺之年,姚玉民推出了他的新作《一民诗文集》,虽然他以“一盘乱拼”自谦,但他的“夫子自道”却透出了他的自省与达观:“书中之诗大多是奉命而作。题是人家出的,对象是具体的,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局限性,因而我做起来反而就更随意和率性。因为心无负担口无遮拦,笔下也就更自然。所以我把这一盘乱拼托出时,心里还是有一份平和与坦然。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它应该更绿色或生态一些,也许相对更真实和质朴一点。”姚玉民的“随意与率性”,是他生命中的别样情怀;他的“真实与质朴”,是他“坐看风云淡”的生命境界。他的这种境界,表达的是他主体心灵对自然、社会与生命的觉悟程度,这是他在文化价值层面对人的主体精神的表达与确证。这种表达与确证,我们可以从他的“骈体文”《燕园小记》、《蓬莱阁记》中看到,也可从他的散文《面对杨林话生死》、《青龙山上》中觅得。他的朗诵诗《森塬之夜》,让我领略了作者老当益壮的铿锵诗意;他的《走凌河》解说词,让我感悟到了“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恬淡与从容……
在姚玉民“我笔写我心”的乐此不疲之外,他的“不务正业”也让我心生敬佩。多年来,他倾其所能,一直积极支持、参与和组织多种多样的文学、文化建设工作,他不仅担任朝阳春晚、凌河之夏群众文化节等大型文艺晚会的策划并还撰写朗诵诗和主持词;还伸出援手,为农民作家进城提供住所,为文化沙龙联络场地,为龙翔书院的发展与壮大建言献策并落实“软硬件”……他的义不容辞,是一种别样的情愫;他的古道热肠,更是一种脚踏实地的付出与担当。
“书读千载儒释道,心修三境正清和”,这是姚玉民为三修堂所撰的联语;在我看来,这也是姚玉民人生情怀与生命境界的写照。
2015年冬于坐月观书斋
小链接
秦朝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特邀评论家、《辽西文学》执行主编、龙翔书院院长。出版了文学评论集《手稿消逝的年代》;《守望与诉说———辽宁作家个案研究》,并获辽宁文学奖文学评论奖。2005年获辽宁省文艺理论批评振兴奖,《花一样的女孩》等诗歌、散文、文学评论获国家、省、市以上奖励20 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