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者的孤独之吟
——序洪涛诗集《岁月如歌》
文/姚玉民
晚秋时节的一个下午,洪涛君把一本厚重的打印诗(文)稿送到我的手中,并嘱我为其作序。简单翻阅几首,惊喜之余,又让我有些惶恐。惊喜的是,在我眼中这个沉默寡言不苟言笑的小伙子,竟然还是个大诗人,在此之前我真的不知道洪涛写诗,而且写的这么好。惶恐的是,我这个凭顺口胡诌几句打油诗而浪得虚名的“诗人”,怎么一不小心就熬到了为诗作序的份上。还有什么老师文学家等头衔,真的让我愧不敢当。但感其情殷念其意切,又有其恩师元石的力荐,虽婉推再三终不忍坚辞。
屈指算来,与洪涛君相识相交已逾十五载。洪涛君是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王元石老师的得意门生,我与元石是忘年之交,由此而论,与洪涛已是忘年之忘年了。十几年来,洪涛追随元石老师的艺术之路不弃不离,不但在丹青艺事上有所精进,亦在事业经营上小试身手。这个从偏僻的辽西小山村走出的农家孩子,以他的质朴和憨厚给我留下了最初的美好印象。在元石身边习书学画,他那种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韧劲,更让我由衷地欣赏和敬佩。但最让我认可的还是他的重情重义,他的慈心善意,他的悲天悯人的情怀,他的知恩图报的理念。也许正因如此,才使他能从众多的学子中脱颖而出,正因为这些特质,才注定它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画家和诗人。
品诗读人,意蕴深长。我之于读书皆在闲情,既无目的也无追求,偶为消遣聊以安眠而已。但捧读《岁月如歌》,却让我心生感动难以释怀。因为从这本略带青涩的诗稿中,我不仅读到了诗情词意,更读出了一个青年人艰难曲折的生命之旅,聆听了一曲略带忧伤的心路之歌。
《岁月如歌》中收录了洪涛君近十年的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类:
一是自由体的诗歌。这部分诗歌写得自然流畅,读来如涉春溪一脉。诗情涌自心泉,诗意发乎泥土。汩汩潺潺,似续似断。发于当发,止于当止。其中虽略带泥沙也偶泛杂草,但不枝不蔓,于浅唱低吟间仍可清澈见底,了无浊迹。
二是小品杂文。这部分写的意蕴隽永,读来如试秋水一潭。水深犹可见鱼,清幽或泛微漪;亦禅亦道,非渺非玄;有诉有怨,无嗔无贪。难得偶然间那哲思一闪,又悠忽逝于自然。
三是古体诗与词。这部分体量最大,我认为写得也更好,让我最为喜欢和认可。夜半无眠,斜倚榻间,融清茶半盏,品读这些有形有式,又无束无拘的小诗,让我径直走入洪涛君的心灵世界,也让我重温了青春岁月的一段久违了的情感。我感叹:年轻真好,有诗的岁月真棒。品味这些古体诗词,如临寒冰一涧,满眼晶莹,一望剔透。单读如冰心一瓣,有暇无掩;连读似玉琏一条,通体浑然。看似粗麻串缀,却亦玉润矶圆。率性不失凝练,冷峻尚含温婉。未必皆中规矩,大体不悖律格。不做作,不拘泥,不矫情,不粉饰,于古体诗词中所见不多。
读洪涛君诗文,到底还是读他这个人。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岁月如歌》的通篇作品,无论是诗还是文,也无论是自由体的诗歌还是古体的诗词,之所以感人至深,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真”字,他所表达的是他生活中的真情实感。不掩饰,不夸张,不无病呻吟,不故弄玄虚。因而他是真人,他写的是真诗,他抒的是真情。
从美学的意义上讲,我认为诗歌大体可分为三种,一曰壮美,一曰华美,一曰凄美。壮美可闻黄钟大吕,华美能见羽衣霓裳,而凄美,在我看来,才是诗的最高境界,才是本质上的诗美体现。特别是那些来自诗人独特的生活阅历,发乎诗人心灵感应而即时涌出的诗情,才具有最普遍的审美意韵和心灵共鸣。那一丝一缕的淡忧轻愁,才是能够使人魂牵梦绕的诗之络脉。而这些在洪涛君的诗中是有的,而且还很多。所以洪涛是个有心的人,洪涛是个有情的人,洪涛是个有才的人。但这些还不够,我最想说的还是,洪涛是个很寂寞孤独的人。否则他也不可能写出这样的诗文。
掩卷沉思,我似乎看见一个形单影只的寂寞行者,在人生的苦旅中默默地跋涉。他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苦辣酸甜,荣辱得失都化作诗丝文缕,对着自己,对着心灵,对着灵魂做无休止的孤独吟唱。十年来,他没公开发表过一首作品,因为那是他自己的内心独白,是写给自己灵魂的报告。今日的结集,可视为一个诗人对膜拜和信仰的诗神词圣的一次顶礼告祭。能先睹为快并幸为知音,欣然足矣。
有人说愤怒出诗人,但我想说寂寞才出好诗。诗人注定是寂寞者,寂寞之思可以酝酿文理才情,孤独之吟可以成为最真最善最美的诗章。据说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能够享受寂寞,消化孤独。我想,洪涛应该是能够做到了。祝福洪涛君。
向寂寞孤独的吟者致礼!
2015 年 1 月 10日
[责任编辑:雅贤]
小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