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回家看看
文化信使/栾丽娜 编辑/赵威
我与先生风风雨雨携手同行近20载,如今上有老下有小,日子过得充实而忙碌。步入不惑之年后,先生就常常发出一些感慨,其中三个“等不得”是最常说的:孝顺父母等不得,教育孩子等不得,锻炼身体等不得。细细品味,他说的确实有道理。
我们俩是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双亲都在乡下,见他们年事已高,我们三番五次邀请老人,希望来城里同住,但是都被他们严词拒绝,与其说他们老来恋旧,不如说他们不想给儿女增加更多的负担。典型的中国式父母,默默奉献一辈子,直到老都不忍心拖累儿女。
先生是极孝顺的人,自结婚以后,我们逢年过节都要回老家。刚结婚的时候,去老家的路要过一个盘山道,每每客车在蜿蜒的山路上小心翼翼地爬行,看着身后的土路像蛇一样盘踞在山中,崎岖狭窄,尘土飞扬,坐在车里的我总是提心吊胆、惴惴不安,所以每当客车缓缓驶下山间,我都会长长舒一口气,仿佛自己重生了一样兴奋。
后来听说要把盘山道改成隧道,心里着实高兴了许久。那一年的中秋,我们照常回去过节,不巧的是,隧道还未竣工,盘山道也因施工而暂停使用,消息闭塞的年代,我们毫不知情。都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可是我们打车来到山前却无路可走,眼看翻过那座山就可到达婆婆家,却被眼前山脉挡住了去路。最后我们毅然决然步行上山,是家的召唤让我们走也要走回去。那天,我们比平时足足晚了两个小时才迈进家门,风尘仆仆,精疲力竭,但一想到又是一个团圆的中秋之夜,满身的疲惫渐渐被亲情融化。
女儿出生以后,我们仍坚持这样的习惯。也许是孩子太羸弱,也许是孩子一直不适应农村的环境,每每回奶奶家,孩子就会大病一场,孩子慢慢长大,对奶奶家却有种莫名的恐惧。是啊,逢年过节,合家团圆,应该是最快乐的日子,唯独女儿被病痛折磨着,让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但是比起工作在外地,不能在老人身前尽孝,只有年节才能回去陪陪老人而言,我倒认为女儿这样的牺牲也是有价值的。
如今我们买了自己的车,出行更加方便,不受时间的限制,我们随时就可以来一次想走就走的回家之旅。女儿今年初三,学习任务可想而知,但是十一长假的第一天,我们还是照旧回去看看老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顺便让女儿放松放松,呼吸呼吸乡村新鲜的空气。
第二天,我们又长途跋涉回到我的老家,看到久违的父母,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父母看到我们回来,忙前忙后,乐得合不拢嘴。姥姥家的小院生机勃勃,尽管已是秋季,还是能看到绿油油的蔬菜,红艳艳的花朵,娇滴滴的盆栽,猫儿啊、狗儿啊并不因为我们不常回来而陌生,它们摇着尾巴,围着你转,还时不时舔一舔,蹭一蹭,生怕冷落了我们似的。姥姥养的七只鸭子更是给力,每天都会给二老惊喜,让父母对它们更加关爱,也让我们常年能够吃得上香得流油的咸鸭蛋。
幸福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到了该返程的时刻,纵使千般无奈,万般不舍,也必须踏上回家的路。在父母依依不舍的目光中,我们趁着太阳没下山往回赶,车子开出好远,蓦然回首,父母却还站在原地,默默地看着渐行渐远的女儿……
现在很多子女总以工作忙当借口,很久甚至好多年都不回家一次,他们以为给父母钱就是孝顺,其实不然。老人们都不缺钱,也不缺吃穿,缺的是精神上的满足,他们更在乎的是儿女的陪伴与沟通。远方的游子们,不管平日里再忙,也应该抽出时间常回家看看,抑或是常给父母打个电话问候一下。
耳边又想起了那首歌的旋律:“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哪怕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