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楹联相映红
文化信使/郑海涛 编辑/素颜
在辽宁朝阳文化土层厚重的这方热土,从古至今楹联创作根基比较牢固,人们喜爱和流传久远的楹联举不胜数,对地域文化的影响与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在人们的印象中,凡楹联创作都会把作者与“老先生”联系起来,而现在辽宁省朝阳县委办公室工作的孙龙祥却数例外。爱好文学的他二十多岁便精通楹联创作,并有深层次的研究。
孙龙祥自幼喜爱读书,尤其喜爱古诗。当他还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把小学课本所有的古诗整理在一个小本子上,不厌其烦地反复诵读。在他10岁那年夏天的一天到小树林放鸭子,就模仿骆宾王的《鹅》尝试“创作”古体诗,并得到了班主任老师的好评。自此,他对阅读与创作的兴趣愈加浓厚,所阅读的视角也从课本、报纸扩展到所能搜集到的小说、民间故事、期刊等。到了初中,在语文老师的鼓励下,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并开始向报刊投稿。
孙龙祥初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朝阳市第二师范学校就读。朝阳二师是一个文学氛围非常浓厚的学校,组建了热流文学社、楹联社等文学社团。孙龙祥一头扎进学校的图书馆里,一边苦读,一边创作。2007年,他的诗歌《晨曲》在《朝阳日报》“牛河梁”文学副刊发表。这是他第一次发表作品,由此鼓起了他喜爱文学的劲头。就在这年,他在《朝阳广播电视报》校园版连续发表青春短文,在《中国校园文学》《辽宁青年》《师范生周报》等青春刊物发表校园文学作品,迎来了创作的第一个丰收年。此后,孙龙祥在文学创作之路越走越宽,相继在《辽西文学》《青春诗歌》《书缘》等文学杂志发表诗歌、散文及小说作品多篇;在《燕都晨报》《朝阳日报》《共产党员》等报刊发表了大量的生活散文作品。他还积极参与多项征文活动并获奖,其中微型小说《亲戚吴部长》获得朝阳市纪委廉政征文一等奖;诗歌《巨龙吟》获得二等奖;散文《五个大枣》获辽宁电台征文三等奖;散文《读书》获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征文优秀奖。
师范毕业后,孙龙祥到一所山区学校任教。为了丰富农村孩子的课外生活,他主动在学校里办起了楹联小报《少年联报》,6年时间出刊60期,刻印6000多份。在他的积极努力下,古山子乡二道小学被朝阳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文联、市楹联家协会评为朝阳市首批“楹联之校”,孙龙祥也被评为朝阳市优秀楹联指导教师。2004年11月,在中国楹联学会二十周年成立庆典上,孙龙祥被评为“全国对联模范教师”。其后,孙龙祥所任教的古山子乡中心小学被命名为“全国对联教育基地”。孙龙祥有多副楹联作品入选各种联书,在多次楹联大赛中获奖,他执行编写了《联蕾争芳》校本课程探索专辑和《小学生学对联》校本课程教材,其事迹被辽宁电视台专题报道,《朝阳日报》及朝阳电视台也多次报道了他的事迹。
由于工作关系,2006年孙龙祥离开校园开始新的工作。在新的岗位上,孙龙祥依然不改对文学的热忱,用手中的笔一次次讴歌美好的时代,讴歌幸福的生活。他的一系列散文作品发表在《朝阳广电报》《燕都晨报》《辽西商报》等报纸的副刊上。2011年,散文诗《红段子》发表于《光明日报》;散文《父亲的两个“谎言”》发表于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副刊》;诗歌《直达民心的美丽彩虹》获得辽宁省纪委征文二等奖。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还创作、编写了大量新闻通讯类文稿,在《人民日报》《辽宁日报》《朝阳日报》《共产党员》等党报党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