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信使/郑海涛 编辑/赵盼
如实记录历史的人是对人生和社会敢于负责的人,在凤山凌水间便有这么一位可敬的人。
2012年,在寒冷的严冬,一位72岁的老人迎来了他创作的春天。辽宁省朝阳县教育局退休干部陈庭江的长篇作品《小村子与老院子》由中国人民出版社出版。因这部书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写出了他“刻骨铭心”经历,以此来反思那段令当事人难忘而让后人当作天方夜谭的历史,被业内人士称为“长篇见证文学”,并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任何一位作者创作的作品,不管他写出了千头万绪,还是写出了万绪千头,其内容都与自己的人生经历是决然分不开的。陈庭江老人就是如此。他1940年4月出生于辽宁省朝阳县羊山镇朝阳沟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60年毕业于朝阳师范,1966年参加辽宁教育学院5年制数学本科学习。1960年在朝阳县教师授部工作,1963年到朝阳县北四家子中学任数学课教师,1982年在该校任校长,1985年到朝阳县职业高中任校长,1996年到朝阳县教育局任政府督学,2001年退休。从陈庭江的人生经历来看,他和众多的教育工作者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都是一步一个脚印从人生工作的起点走到工作的终点。但是,几十年来,陈庭江这位从事理科教育工作者的大脑在进行数字组合的同时,却一直在思考着他所经过的人生经历,也就是中国人所经历的那段特殊时期的历史。
为了追求真实,也为了对自己居住过的小村负责,既不是史学家,也不是文学家的陈庭江把一些生活记忆中的碎片收拾起来,通过家乡小村的变迁和自家老院子的遭遇,向读者展现出那段历史的冰山一角。在纪实文学《小村子与老院子》中,陈庭江既没有虚构情节,也没有塑造典型人物,只是很坦诚地把一些真人真事记入那段历史的时间与空间里。这样的作品,在那些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眼里,会感到空洞乏味,而文章中列举的那些荒唐事、可笑事,又会让当今的青年难以理解和相信,甚至怀疑它是否存在过。然而,当读者看完这部作品后,无论是老是少,都会承认事件的存在,因为作者讲述的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是自己的真实感受,是自己的坦诚述说,也是生活中千千万万人从内心发出来的声音。
为了把自己思考的东西尽快变为现实,陈庭江退休后很快进入创作状态。他是理科出身,期间虽然没有学过文学专业,但是他爱好看书,有机会就看书,看文学作品,看历史专著,边看边思考。他家里有近千部书,读书成为他最大的业余爱好,读书也为他积累了进行文学创作的本领。作为上世纪40年代出生的人,陈庭江在书中客观而冷静地讲述了辽西朝阳一个村庄的变迁史,时间跨度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之后。在这大半个世纪的岁月中,小村子与老院子发生了很多事情,书中既有“百年老树”,也有崭新的“新农村”,“它们是历史的活化石,也是政治的记录纸,是展示各个时代风云变幻的博物馆。”
有耕耘就有收获。读者十分感谢陈庭江这位忠诚的教育工作者为大家写了一部好书,同样也为后一代人留下了一部真实的历史供其回味。陈庭江的好朋友许永志给他写了一首知诗,虽然只有4句,却是对《小村子与老院子》全书的概括:“小村故事一滴水,可映昔年祸国因。时下牧民应记取,当尊重意莫尊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