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洒向社区都是爱(宋文龙)

摘要:“是谁为社区居民解决了一桩桩一件件难事,是谁让社区孤寡老人的脸上挂满了幸福的笑容,又是谁为社区居民撑起了一片生活的蓝天”她就是海龙街道锦绣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刘晓红。

洒向社区都是爱

——记海龙街道锦绣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刘晓红

文化信使/宋文龙  编辑/雅贤

  “是谁为社区居民解决了一桩桩一件件难事,是谁让社区孤寡老人的脸上挂满了幸福的笑容,又是谁为社区居民撑起了一片生活的蓝天”她就是海龙街道锦绣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刘晓红。心系居民,爱洒社区。她的言行犹如和煦春风,温暖着社区的居民群众,她的无私、她的善良、她的智慧。诠释了一位社区工作者的爱民情怀,书写了一个女人的美丽传奇。

  社区无小事,点滴都是情。她的事迹之所以令人感动,不仅仅在于她是社区的“管理者”,关键在于她把责任、服务、追求、敬业和奉献融为一体,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铭记于心,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把一腔大爱洒向社区百姓,王家的老人病了没人护理,李家的小两口闹矛盾,张家的下水道堵了,小区的垃圾没人管了……只要找到刘晓红,她一准能想办法解决。年长的老人亲切地称她“好闺女”,年轻人亲近地称她“好姐姐”,社区居民对她的评价简单而朴素,却折射出发自内心的信赖和拥戴之情。14年如一日,她用闪光的足迹,留下了两道动人的生命诗行——

白手起家  做社区建设的带头人

  锦绣社区地处城乡结合部,农非混居,共有居民楼42栋,常住人口1921户5549人。2001年6月,29岁的刘晓红当选为和平社区(锦绣社区前身)主任。面对一穷二白的社区现状,她带着3名社区工作者在暂借的25平米无水无电的简易房内,开始了千头万绪的社区工作。“我们选出了一个漂亮的新主任。”面对居民调侃时,俊俏的刘晓红会立马接过话,笑着说道:“我一定不辜负大家对我的信任,把工作干得漂亮才算真漂亮”。

  上任后的第二天,她就带领三名社区工作者深入到居民区、驻社区单位和商业网点挨家挨户地进行走访调查,并根据采集到的真情实况,建立健全了社区的各项规章制度,准确地掌握了社区管理的“第一手材料”,大刀阔斧地展开了工作,赢得了居民群众不错的口碑。2005年,刘晓红被居民推举到社区党总支书记的岗位,她组织党员成立了志愿服务团队,经常开展义务清理垃圾,救助困难群众等公益活动。经她牵线,社区退休教师王淑英义务为居民董举连的双胞胎孙女辅导功课,使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进步,董举连老人深受感动,主动申请担任楼长,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心与心的沟通,拉近了与居民群众的感情距离,社区党组织的人气越来越旺。然而,狭窄的办公场所成为制约服务群众的瓶颈,为解决这块“心病”,刘晓红多方奔走,争取到了45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筹建了图书阅览室、党员活动室、棋牌室和宽敞明亮的办公大厅,设立了就业和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环境卫生、民政等服务窗口,工作人员统一着装挂牌上岗,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一站式”优质服务。为了丰富居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她组建了登山队、太极柔力球队、老年书画协会等文艺团体,先后举办了“为党旗增辉,展和平风采”、“共建和谐社区、建设美好家园”等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书画展和趣味运动会,组织党员和群众骨干参观赵尚志纪念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有效地提升了广大居民的思想品行和道德素养,化解了居民之间的各种矛盾纠纷,使社区这个大家庭和谐幸福。“社区就是一个家,你如果对它没有感情,就不可能把那些琐碎繁杂、牵涉每家每户每人的工作做好,虽然苦点累点, 但心里却是甜滋滋的。”刘晓红的一席话,道出了众多社区工作者的心声!

倾心为民  做居民群众的贴心人

  锦绣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和闲散人员较多,且缺少一技之长,致使很多家庭因此致贫。为改变这一现状,刘晓红积极争取市、区就业部门的支持,通过社区推荐、劳务输出、自谋职业等形式,实现就业618人,就业率达97%,困难群体就业率达100%。2014年12月,被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评为“充分就业示范社区”;2015年3月,荣获“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称号,目前,在全市众多社区中仅此一家获此殊荣。

  采访时,笔者了解到,对下岗失业人员找不到合适岗位的。刘晓红根据个人就业意愿,先后举办了“母婴护理”、“保健刮痧”、“平面设计”、“摄影”等培训班,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并利用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安置20名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社区居民李某的丈夫因犯罪服刑,双胞胎女儿读书,生活压力巨大,但因无一技之长一直没能找到合适工作,刘晓红帮她联系了一份保姆职业,薪酬较高,解决了她的燃眉之急。残疾人梅某因无法挣钱养家,妻子与他离异,生活十分窘迫。刘晓红帮他联系学习按摩技术,又为他争取了3000元创业补贴,帮助他在小区内创办了按摩室,使他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为使更多的无业人员实现就业,刘晓红与辖区内锦绣假日酒店等10多家单位签订了用工信息协议,积极挖掘就业岗位,收集空岗信息,寻找用工资源,通过社区QQ群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信息,满足了不同失业者的需求,先后在锦绣假日酒店安置下岗职工就业25人、永利宾馆安置失业人员就业8人、县民源供暖公司安置就业5人、绿都物业安置就业3人。同时,为拓宽社区就业空间,积极鼓励下岗失业人员通过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来实现就业。居民陈卫华下岗失业前是西大营子供销社的负责人。在刘晓红的帮助协调下,他创建了“九立苏州刺绣坊”,生意十分红火,每年免费培训下岗失业女工上百人,还安置了近20名姐妹实现就业。

  近年来,刘晓红以创建省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为契机,对辖区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家庭底数以及外出务工人员基本情况,逐一登记造册,建立管理服务台账,了解和掌握了辖区劳动力的就业愿望和择业需求。在不断完善基础数据库的同时,相继建立健全了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台账、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状况、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援助活动记录以及其它各种就业服务台账39册,并全部实行微机管理,做到了“五清”,即“家庭状况清”、“收入情况清”、“失业原因清”、“技能水平清”、“择业意向清”。充分利用社区的宣传阵地广泛宣传,给居民以充分的知晓权,在小区内设立了劳动保障政策宣传板和宣传橱窗,向居民宣传就业政策,发布岗位供求信息和培训信息。社区就业服务基础信息实行网络化管理,实现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网。通过开展便民利民的就业服务活动,实现了失业人员充分就业和群众安居乐业。

情系社区  做传播正能量的领路人

  为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和群众文化建设,让更多的居民享受公共教育资源,刘晓红创办了“社区书屋”。 方便居民查阅资料的联网电脑、桔黄色的阅读桌椅等配套设施令人感到十分温馨,墙壁上的书法作品为书屋增添了浓浓的书香气息。

  社区书屋通过政府拨付、图书馆捐助、党员居民自发捐献等方式,现存有图书3500多册,社会科学、文化教育、少儿读物、中外名著、健康养生、成功励志、法律法规等种类齐全。极大地满足了居民的借阅需求。为鼓励居民多读书、善读书、读好书,刘晓红通过开展演讲比赛、有奖征文、健康讲座、科技培训等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不断扩大社区书屋的社会影响力,在社区居民中掀起了读书热潮。在周末和学生寒暑假期间,组织青少年举办知识竞赛、趣味答题,让青少年们在感受读书快乐的同时,增长课外知识,为青少年提供了学习、交流、促进友谊的平台。社区书屋的开放,解决了居民们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难题,居民们高兴地说:社区书屋不仅是大家借阅图书和提高文化知识的学习场所,更是活跃文化生活的精神乐园。在市首届群众文化节上,居民王富云、王振林两个家庭被评为百佳书香家庭;居民邸玉超的文学作品《辽宁精神唤醒生命的正能量》,在市委宣传部等多家单位组织的征文比赛中荣获一等奖,社区先后荣获市文明社区、和谐社区、绿色社区等30多项殊荣。

  刘晓红与班子成员十分团结,被同事称作是掌握社区情况的“活电脑”。她常说:“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只有心里想着居民,知百家情,问百家需,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居民才能信任你,支持你。离开了居民的信任和支持,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工作中,她把服务的重点放在特殊困难家庭及弱势群体的救助和服务上。先后协调解决了184户困难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对辖区内的高龄、孤寡老人,采取社区干部联系、党员志愿者结对帮扶的形式,形成了“居家养老、社区照料、志愿帮扶、亲情慰藉”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陈宝珍老人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刘晓红为她安排了一名养护员照料其日常生活,工作之余,经常到其家中看望,帮助做家务。特困户王江涛的残疾儿子因意外伤害生命垂危,但所住医院不是医保报销的定点医院,付不起医疗费的一家人急得团团转,刘晓红闻讯后,立即到区医保中心帮助协调,并向区民政部门争取了3000元的大病救助资金,王江涛感动得热泪盈眶。近年来,她先后为44户低保户申请了廉租房补贴,为12名残疾人申请了阳光家园补贴、创业基金和残疾器械配备,为10名重病患者申请了大病救助金;为68户特困户发放了实物救助,为15名低保残疾困难家庭学生申办了助学金。协助市房产局完成了3栋楼老旧小区改造任务。除夕之夜,一个又一个社区居民打来的拜年电话,使她的心里甜甜的。社区活动室内的一面面锦旗和奖状奖杯,诠释了刘晓红的忘我付出。多年来,她先后荣获了省“科教进社区”活动先进个人、市科普工作先进个人、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等20多项殊荣。

  十年辛苦一枝桂。在社区这个平凡的舞台上,刘晓红用智慧和汗水展示了她动人的风采。一路走来,尽管没有高唱的赞歌,没有冲锋陷阵的奋勇,却彰显了她这个“小巷总理”的爱民亲民情怀,给人留下了一份令人回味无穷的美丽!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