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山“远亲”圆梦
——龙城区委组织部帮扶联合镇黄杖子村工作纪实
文化信使/宋文龙 编辑/雅贤
村民们在新修的井房取水
“和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委组织部这门亲戚结得好,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山沟沟里的平头百姓,亲身感受到了什么叫幸福,真是共产党好啊!”7月22日,笔者在龙城区联合镇黄杖子村采访时,村民们情真意切地对笔者说,十分亲切热情地与随行的组织部干部唠着家常,再三邀请他们到家里坐坐……采访过程中,村民们如数家珍地道出了区委组织部为当地群众办的一件又一件好事实事,感动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黄杖子村位于联合镇西部10华里,由原来的塘坊村和黄杖子村合并而成,社会总面积5.6万亩,耕地面积7900亩,共有17个村民组11个自然屯,629户1853人。由于水资源匮乏,属于典型的雨养农业,大多年轻劳力外出务工,经济发展滞后。其中,西沟里和沈杖子村民组原有村民上百户,由于严重缺水,沈杖子村民组现有村民只有16户,西沟里村民组仅剩9户。据了解,自建国以来,当地党委、政府就协调有关部门多次为村民寻找水源,数次打井,但每次不是打不出水,就是时间不长便出现枯竭,别说生产,就连生活用水都难以保障。西沟里自然屯的村民们用水,要到好几里地外的一口井取水,且水量不足,遇到大旱年间,要下到井底用茶缸才能取到些许用水,或者到10里开外的村部和其他村民组的农户家中挑水维持生活。2011年7月的一天,居住在西沟里自然屯的原村主任高国庆开三轮车上山取水,由于山路崎岖不幸翻车,年仅48岁就猝然离世。沈杖子自然屯的村民们用水,要到3华里外的一处山上用毛驴驮水,由于全是羊肠小道,一个来回,要花费1个多小时的功夫……用水难,成了困扰当地百姓的“天大难事”。
原全村仅有的一口水井
去年年初,龙城区委组织部与黄杖子村结成帮扶对子后,秉承“民生为本”的服务理念,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进行帮扶。区委常委、组织部长罗玉红带领班子成员,多次与镇、村干部一起深入村屯实地调研,了解到村民们用水难的情况后,立即与水利及有关部门协商,得到了大力支持。水利局派出精干的技术人员在西沟里自然屯测准水位后,迅速拉开了施工大会战。镇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全力服务。当地百姓不分男女老幼,纷纷加入到施工队伍。一定要为老百姓找出甘泉!组织部和水利局的党员干部不顾天气的炎热,汗流浃背地奋战在施工一线, 99米、180米,钻机隆隆作响,当钻头延伸到264米时,随着水泵“咯噔”一声,大量的地下水喷薄而出,出水量达到每小时5吨,顿时,现场的人群沸腾了,村民们高兴地取来准备过年时燃放的鞭炮,在喜庆的欢呼声中,尽情地宣泄着压抑了数十年的祈盼和此时此刻的兴奋。曾参加过珍宝岛战役的老军人刘凡,原本想将家搬迁,看到有水啦,乐呵呵地说:“这回我是不走啦,就在祖辈留下的这块福地颐养天年,和乡亲们一起过好日子。”
村民驮水用的驮架子
西沟里村民的用水难题解决了,区委组织部的党员干部没有止步,区委组织部又协调相关部门,为沈杖子村民组铺设了400多米的引水管路,把山上的水引到了村民们的家门口,帮助盖了井房。为方便村民夜间取水,还在接水点安装了2盏路灯。西沟里村民刘志高兴地对笔者说:“别看我们这四面环山,却是一块宝地,人少地多,每年的收成都不错,山上的野鸡、野兔等野生动物,经常跑到家里来,蘑菇、山杏、野菜更是致富的资源,唯一愁的就是缺水。这下好啦,以后的日子,不会比你们城里人差。”沈杖子村民刁洪更是兴奋得合不拢嘴,他说:“以前用水真是太难啦,这么多党的好干部帮助我们,把水引到了家门口,真是太幸福啦,我要把用毛驴驮水用的驮架子留给儿孙,让他们永远记住共产党的好。”据了解,黄杖子村山多地广,有丰富的硅石和石灰石资源,又有养殖基础,区委组织部帮助村民解决用水难题的同时,邀请畜牧专家入户指导,开设养殖培训班,积极引领群众走上致富路,现已发展猪牛羊等养殖大户18户,引进5家硅石矿。目前,已有2家开采运营,部分剩余劳力成了企业“蓝领”,有了一份不菲的收入。
大树扎根于沃土,高楼立足于基石。龙城区委组织部的党员干部深知:老百姓就是党的沃土和基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他们把黄杖子村作为干部教育基地,利用节假日期间,组织机关党员干部访贫问苦、体验生活。如今,在组工干部的帮扶下,黄杖子村百姓的生活环境得到不断改善,有力地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当地群众迈上了幸福愉悦的康庄大道,一个大山里的新农村,正在悄然地发生着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