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是他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信使/郑海涛 编辑/雅贤
小的时候,母亲从在怀里哄王桂清就开始说顺口溜,一来二去他从懂事起也喜欢上了顺口溜。在“大跃进”那年,他和母亲共同写了首称赞深翻地的顺口溜:“社员鼓干劲,翻地三尺深,庄稼长得好,土地变成金。”大队把这首顺口溜当作农民诗歌抄报到县里。从此,王桂清的文学梦进入了萌芽状态。
小学四年级开始有作文课,王桂清写的第一篇作文是一首赞美秋天的顺口溜,被老师当作范文在全班宣读;1964年,王桂清以作文满分的成绩考取了朝阳地区师范学校;在中师快毕业的时候,1968年8月1日他在《朝阳日报》发表一首歌颂解放军的诗歌,这首诗成为他的处女作。1969年,王桂清入伍参军,开始在部队尝试写新闻报道,“萝卜条”“豆腐快”经常见诸军内外报刊,还受奖立了功。1980年,团里派他组织带领业余文艺演出队参加军师文艺汇演,他被逼上粱山创作出小话剧《新规定下来之后》参加自创节目演出,该剧出人意料在军里获得一等奖,剧本还被沈阳军区《前进文艺》刊发。
1986年王桂清从外地调回家乡朝阳县工作。那年冬天,他随县工作队来到柏山地区的北四家子乡蹲点,检查指导农村村级整党。在同群众接触中,他了解到许多解放战争初期八路军在柏山战斗生活的故事。比如,八路军女干部聂玉珍在柏山开辟根据地时,热情为当地群众服务,和老乡结下了深厚感情。当县支队主力转移时,她被留在当地开展地下斗争,敌人千方百计抓捕她。四家子老刘家先是把她当成生孩子的儿媳妇藏在月房屋里,后来又把她送到华严寺假扮尼姑,使聂玉珍躲过了一次又一次凶险。八路军干部王福升,因在战斗中负伤,从战斗团调到设在柏山深处的热东军分区供给处当副主任。他处处以身作责,经常不顾个人安危赶着大车去敌占区购换布料,出色地保证了军服需求。后来在追击破坏供给处的匪徒战斗中不幸牺牲。朝南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兼县支队政委王怀义,带领县支队与敌人打游击,巧周旋,胜利地保卫了柏山根据地……这些发生在家乡震撼人心的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王桂清,从而萌生了把这些先辈的英雄故事写成小说或编成电视剧的愿望。
王桂清2006年从县交通局副局长岗位上退下来转入二线。他有了闲暇时间后开始筹备创作长篇小说。他首先查看了《朝阳县志》,当读到1945年“8·15”日本投降到1947年初朝南县解放这段历史大事记时陷入了深思:这段历史只有一年半时间,却发生了翻天覆地大变革。当时我党只从八路军部队和关里解放区抽调几十人的先遣队在全县组织政权,在柏山地区开辟根据地。而国民党反动派却派遣纠集了几万人的武装进攻占领朝南县。为什么最后少数战胜了多数,国民党反动派被打败?东北光复后,被日本侵略者奴役了14年的山区群众当时对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了解认识基本上是一张白纸,不管谁来了,见着穿黄马褂的就跑。可是为什么在那么短的时间当地群众就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共产党、拥护共产党、跟着共产党干革命?解开这些疑问就成了王桂清写作小说的立意。那一年半的历史大事记就是小说的展开主线,他了解的那些故事就是小说的主要内容,那些真实的英雄人物就是小说主要人物的原型。
2007年2月过完春节,王桂清便关门伏案写作,三易其稿。在几位作家的指导帮助下,创作的36万多字的长篇小说《柏山晨雾》于2008年12月由华夏出版社出版,这是朝阳县本土业余作家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如今王桂清在小说的基础上正在努力改写电视连续剧剧本,他渴望以此作为礼物,献给祖国解放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