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给众乡亲送去欢乐
文化信使/郑海涛 编辑/雅贤
提起陈贵波,可能有许多人不知道,但一说起自编自导乡村电视连续剧的“陈导”,在朝阳大小凌河流域那可是很有名气的。他多次登上朝阳电视台、辽宁电视台乃至中央电视台的荧屏,接受过毕福剑等人的采访。他连续组织举办了11届谢家杖子春节联欢晚会,成功恢复了中断十几年的“黄河阵”秧歌,使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
陈贵波是辽宁省朝阳县北四家子乡谢家杖子村一个普通的农民。他能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带头人,缘于一次偶然的机会。2002年,谢家杖子村部发生大火,把当时存放在村部的秧歌队服装、道具等烧个精光。当时年仅22岁的陈贵波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找来自己的好朋友和他们说了想重建秧歌队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在他的带领下,一帮小伙子硬是把秧歌队组织起来。当把秧歌队领来时,大伙眼前一亮,服装美、道具新、人员齐,样样都超过了以前的秧歌队。
组织两年秧歌后,陈贵波又有了新想法——拍电视剧,用身边的人演身边的事。他与好朋友一说,大家一拍即合,他被推选为总导演,编剧本、写歌词、定演员,没有拍摄经验就自己摸索着干。经过紧张的筹备、拍摄,正月二十,八集电视剧《咱村的年轻人》在村部的会场正式播出。播出那天,人们早早拿着小凳子来到会场,当主题歌响起的时候,人们看着熟悉的山山水水,笑逐颜开。
闲不住的陈贵波在2005年又冒出个想法:中央电视台有春节联欢晚会,是全国老百姓的年夜大餐,我们为什么不能给村民们带来一顿精神大餐呢。中央台在大年夜搞,我们就在小年夜搞。搞春节晚会,陈贵波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钱。为了这台晚会,他把自己养车挣的钱都拿了出来。父母不支持,媳妇有意见,陈贵波就耐心地给家人做工作,用肺腑之言感动了父母,说服了妻子,他们不再反对陈贵波搞晚会,而是给了他有力的支持。从此,陈贵波搞晚会的劲头更足了。
搞晚会另一个难题就是组织人。快过年了,年轻人从外地打工回来,谁家都有一大摊子事,何况搞晚会没有报酬。为了动员大伙参加,陈贵波让自己的妻子、弟弟承担了角色,还千方百计地动员亲戚演节目。他的那份真心感动了大伙,许多青年人参与到春晚的筹备中来。陈贵波这份痴心也感动了县乡有关部门的领导,为他的晚会提供了方便和支持。经过20多天的紧张排练,一台晚会终于排练成功。2005年农历小年之夜,北四家子乡谢家杖子村的文化广场上灯火通明,一台名为“农家新歌”的春节晚会隆重上演了。纯朴的农家风情,浓厚的乡音乡韵,使大伙真正品尝了一台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到目前为止,谢家杖子村的小年春节晚会已连续办了8届。
成功拍摄了电视剧,举办了春节晚会,陈贵波又有一个亟待实现的愿望,那就是恢复中断了十几年的谢家杖子“黄河阵”秧歌。因为“黄河阵”秧歌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是谢家杖子村老艺人根据雹神庙壁画上的“封神演义”故事创造出来的,道具多,场面宏大,舞蹈动作复杂,1993年曾代表朝阳市参加沈阳国际秧歌节,获得二等奖,并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县文化局和乡政府的帮助下,陈贵波克服资金短缺等困难,请来健在的几位老艺人,在他们的指导下做道具、传授动作。“黄河阵”秧歌终于成功恢复,使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在当年县政府举办的秧歌汇演中,谢家杖子村的“黄河阵”秧歌获得了最佳表演奖,并在参加市里的秧歌展演中获得好评。
如今的陈贵波已成为小山村的“大导演”。尽管困难重重,但是他毫无畏惧,在群众文化的道路上不求名利,不求索取,只求自己如火的青春在山村有所奉献。人们相信,在陈贵波的努力下,谢家杖子村的群众文化灯塔一定会越来越亮。
小链接
郑海涛,辽宁省作协会员,现为《朝阳日报》《燕都晨报》驻朝阳县记者站记者;兼任《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朝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朝阳县作家协会主席。迄今在多家传媒、杂志发表各类作品万余篇次,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等作品集10部,编辑出版作品集15部,50余篇作品收入各类文集并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