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济忱数来宝作品惊艳合肥
文/张健 编辑/雅贤
2016年5月,第四届“包公杯”反腐倡廉曲艺征集活动在皖江之畔的合肥落下帷幕,辽宁省朝阳市67岁的退休干部王济忱创作的数来宝《文明猴儿》在1141篇、81个曲种的应征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
安徽省会合肥,素有“三国故地,包公故里”的美誉,铁面包公的浩然正气在这块热土上奋发鼓荡。2009年,在中纪委和安徽省纪委的关怀下,合肥市纪检委携手中国曲艺家协会创立了“包公杯”反腐倡廉曲艺征集活动。 “包公杯” 反腐倡廉曲艺征集活动问世4届,飞扬8载,针砭时弊,激浊扬清,受到社会的普遍赞誉和支持,全国70多个城市的数千名作者踊跃投稿,应征作品达到4924篇。而在这四届活动中,王济忱创作的作品三届进入获奖名单,其中两届问鼎一等奖(一等奖仅设2名)。
王济忱是共和国的同龄人,第一届“包公杯”向社会征集作品时,他年满花甲刚刚退休。当他用电子邮件把数来宝《防暑棉鞋》发给征集活动组委会之后,心平如水,他旨在参与,对于获奖与否并非特别在意。出人意料的是,《防暑棉鞋》竟获得了三等奖,进入了征集作品的前十二名。《防暑棉鞋》说的是一个学校的工会主席采买防暑用品的故事,从本意要买绿豆、白糖、茶叶等真正的防暑用品,到最后经层层领导过问,相关人员利益均沾,竟然把冬天穿的棉鞋列入了夏季的防暑降温用品,预算也由原来的2万1达到了8万7,在荒诞与嬉笑之间,腐败的随处可见无孔不入,被披露的淋漓尽致,让人欣赏之后,不能不发出会心的大笑,也不能不陷入深刻的反思。评委常祥霖在《曲艺》杂志发表的关于首届“包公杯”反腐倡廉曲艺作品部分篇目读后感中,以1500多字的篇幅点评了《防暑棉鞋》。他写道:“作者是高明的,高明之处在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貌似喜剧,内藏玄机,出手让你笑,下笔含心酸,贯穿作者内心的是深深地哭泣,是那种无言的愤怒和强烈的谴责。”常祥霖先生还把《防暑棉鞋》和另外两篇获一等奖和三等奖的作品并称为在形式表现和内容结合上较为完美。他说:“这几件作品遵循了数来宝是‘有人物的’,是‘打板儿说的相声’,是‘讲究严格辙韵的’艺术样式要求,体现了创作者的较高的创作水平和娴熟的形式技巧。”
首次参赛便得到专家如此高的评价,王济忱备受鼓舞。第二届“包公杯”反腐倡廉曲艺征集活动,他拿出的作品仍然是数来宝,题目是:《局长的茶杯》,说的是一位市局局长去下属县局办公,午饭时不慎丢失了自己常用的茶杯,因此引起轩然大波的故事。难能可贵的是,在篇幅不长的作品中,作者以出色的功力塑造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形象——并非着意腐败甚至还很有几分清廉几分清醒的局长,尽管这位还算正派的局长几次义正词严的阻止,但是仍然无法终止一场由茶杯引起的风波,无论是他的司机还是县局的领导都十分卖力非常主动地卷入了给局长找茶杯、送茶杯、送茶叶、送十大名茶的浊流之中,市县两级机关竟因为一个茶杯,演出了一场竞相慷公家之慨向局长献媚的闹剧。《局长的茶杯》和《防暑棉鞋》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用小人物讲小故事,折射出社会道德的倾斜失衡,反映出官场上的暗流涌动,透视出了陈腐的官本位现象的沉渣泛起。作者用沉痛的笔触,写下这样的词句:“在机关,只要你思维正常不是弱智,就知道事关领导无小事,只要你脑袋没有被驴踢,就知道怎样做下级”,“茶杯虽小不可小看,领导的茶杯金不换。就算是局长丢了一个掏耳勺,也必须坚决找回不动摇。就算是局长丢了一根针,在下级的心中重千金”,晓畅明白的词句,蕴含着作者对世事的冷峻思考,思想火花和娴熟艺术形式的圆满结合,使得《局长的茶杯》毫无悬念的荣获第二届包公杯一等奖。
王济忱创作的作品再次获得一等奖,是在今年举行的第四届包公杯反腐倡廉曲艺征集活动之中,他选送的作品仍然是数来宝,题目是《文明猴儿》,这个作品题目出彩,先声夺人,猴儿属于动物,专属于人类的文明与猴儿何干?读完全篇,才让人拍案叫绝,明白作者的匠心所在。作品围绕某地旅游胜地猴山上的猴儿与前来观赏的外国游客发生了一点小摩擦的事件,铺陈渲染旅游局长落实市长的玩笑话“要让猴儿讲文明”。旅游局长不傻不呆,明知市长是玩笑,也明知猴儿的世界无法落实人类的文明,仍然拿着鸡毛当令箭,紧锣密鼓的搞花架子,心知肚明的整景,原因何在?原来是:“服从的关键是姿态,会整景的下级最可爱。不在乎事情本身怎么样,表面文章要漂亮。你说是形式主义也可以,让领导高兴就是硬道理。”“我在官场有诀窍,态度比结果更重要。”寥寥数语把旅游局长这个油滑老道的万金油干部刻画的入木三分,直指形式主义不绝、花架子盛行的丰厚土壤。联想到那些把山涂上绿油漆,让小学生披着塑料冒充羊群的真实故事,显见的,类似这位旅游局长一样的老油条们并未绝迹。因此,《文明猴儿》在嬉笑之中让人得到的熏陶和启示,更弥足珍贵。
包公杯创立八载,王济忱追随至今。包公杯的作品征集活动让王济忱的这八年过得非常有滋味。原任朝阳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主任的王济忱,酷爱曲艺,长于杂文,退休赋闲之后,他清醒的认识到,余生有限,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好人生的加减法。他舍弃了自己其他爱好,包括写了几十年的杂文,集中精力创作曲艺作品。王济忱能够在全国性征文中屡获大奖,不是靠机遇,更不是凭偶然,而是厚积薄发的结果,这里既有他作为杂文家所独具的思想深度和慧眼;更有他坐拥书城笔耕不辍所积累的丰厚学养;还有他虽过六旬仍未泯的对世界的热爱,对平等的追求,对腐败的痛恨,对真情的呼唤;也有他沉浮红尘六十余载对人生世情的细致观察、深刻体验和洞明历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岁月留痕,67岁的王济忱的满头黑发已经变成了浪漫的灰色,锲而不舍笔耕不辍的日子,让他的晚年生涯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他体验着爬格子的苦涩和艰辛,也享受着成功之后的充实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