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青年与他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
——写在赵录明自传体长篇小说《我和同龄人长大了》出版之前
文/郑海涛 编辑/肖萍
从动笔到收笔,他用5年多时间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这对于一位身体健康的文学爱好者来说已经是成绩斐然的一件事了。但是,这对一位身患小脑偏瘫症、行动极为不便而且写字特别困难的青年人来说,可以说是个奇迹!而这个奇迹就发生在辽宁省朝阳市小凌河沿岸民族英雄邓莱峰的家乡——朝阳县二十家子镇铧子沟村,一位勤劳智慧、不能正常行走、不能清楚地表达语言、手脚不能活动自如的身残志坚、不屈不挠的有为青年身上,他就是赵录明。
1985年,赵录明出生在所居住镇的一家医院。由于天气寒冷,再加上那个年代乡下医院保温措施比较差,他出生后便被大夫光着身子放在冰冷的床上。由于他当时呼吸道不畅,造成小脑的脑细胞因缺氧而坏死,患了小脑偏瘫,成了残疾人。但是,这位有着优秀家族传统的刚性男人身残志不残,从懂事那天起便立志要学习文化知识,长大后掌握一定的技能,能够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情,从而减轻家庭负担,不白白度过一生时光。于是,他顶着来自家庭和外部重重压力,通过自己的奋力抗争,风吹雨打,终于满足了自己上学的愿望——背着书包进入村子的小学,并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小学6年的学业。
一个人的生活道路都是自己选择的。生活在偏僻山沟里的赵录明虽然所走之路开始就布满荆棘,但他心理是坚韧和刚毅的。他小学毕业后总想找件事情干,而他的父母从他的身体状况出发,认为他什么事情也做不了,这辈子只能坐在家里低头看书,抬头看电视,到点就吃饭,天黑就睡觉,别的啥也做不成。但是,赵录明自己却不这样看,他要迎难而上,为心中的梦想而努力!
基于他的自身条件,面对疼他爱他的父母,赵录明这种极不现实的争取已近似于一种疯狂,进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状态。父母为了缓解这种两代人的冲突,拿出一定的精力和资金,给他设下了一个又一个温暖的“陷阱”,使他盲目地追求自己所谓的“事业”,一度干得热火朝天,信心百倍,最后又一个个成了南柯一梦。他想开路边商店,操办了很长时间没成;父母买一些鹅让他养,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后来养了段时间鸽子,还是没成正果;他想通过下象棋走出困境,最终仍然一事无成;他想写小品成名成家,在电视上一炮走红,写了几年又是一江春水付之东流;他想像有些残疾人那样靠写作为生,当一名作家,但是对其前景却是一片茫然。20多的青年人到了走投无路的境界。就是这样,赵录明在人生的道路上闯来闯去,最后根据自身爱好和身体情况与写作结缘,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相继发表散文《我要读书》、《人生如下棋》、《农家的冬季;短篇小说《老马家的闲事》、《井沿儿》等。从2012年初夏开始,赵录明经过精心构思,准备创作长篇小说,为此,父母依旧无条件地满足儿子的愿望,给他买了电脑。这样,赵录明便开始了长篇纪实小说《我和同龄人长大了》的创作历程。这部较有份量的长篇作品将于2017年初正式出版。
可喜的是,在这部长篇出版之前,他经过不懈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作家梦,成为朝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朝阳市残疾人作家协会会员、朝阳县作家协会理事。在他的梦里,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百花盛开。
10年光阴对一位健康而无所事事的人来说,感觉是每天都在时间的跳板上行走,从日出走到日落,第二天睡醒后再接着行走;而对于赵录明来说却不是行走在时间的跳板上,而是在和时间赛跑,他每天克服常人无法想像的困难,执着地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行!
赵录明为了自食其力,每天在坚持写作的同时,还要在每天的固定时间为南方一家快递公司通过网络打出数百份邮单,虽然收入微薄,但他已经很欣慰和满足了!他从每天点击键盘的快感中体会到了自己生存的价值,更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希望!
[责任编辑:雅贤]
小链接
郑海涛,辽宁省作协会员,现为《朝阳日报》《燕都晨报》驻朝阳县记者站记者;兼任《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朝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朝阳县作家协会主席。迄今在多家传媒、杂志发表各类作品万余篇次,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等作品集10部,编辑出版作品集15部,50余篇作品收入各类文集并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