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庄稼人不种庄稼的甜美“后果”
—记辽宁省凌源市乌兰白镇兴民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忠民
文化信使/刘春丽 徐广才 编辑/雅贤
皮肤黝黑,身材矮小,一件带着条格的深蓝色运动服随意披在肩上,看上去和普通农民没什么两样。这是我们一行人看见刘忠民的第一感觉。但当我们看过了刘忠民的创业成果,详听了刘忠民的创业经历,我们都改变了对他的最初看法,并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今年50岁的刘忠民,出生于辽宁省凌源市乌兰白镇十二官村。大凌河自西向东流经该镇,凌河两岸肥沃的土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乌兰白人。近年来,在凌源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乌兰白镇党委、政府大力发展林果业,赢得了“全国大扁杏第一镇”的美誉。在此背景下,十二官村两委班子顺势而为,务实创新,按照地方党委、政府指示,带领全村人依靠凌河水的优势,除了种植玉米和小麦等传统作物外,积极发展林果业、苗木产业,让昔日的荒山变成了现在的花果山,让全村人的致富梦想逐渐变为现实。
生于斯、长于斯的刘忠民,也曾有过瑰丽的梦想:考个好大学,谋个好工作,既能成就自己,也能光宗耀祖,但命运却和刘忠民开了个玩笑。高考那年,刘忠民只因几分之差就和大学失之交臂,不得不回村里做了一个农民。因为有高中文化,刘忠民早些年曾在村里担任相关职务。或许刘忠民是个“不安分”的农民,村里并不轻松的工作没能锁住他的心,工作几年后,刘忠民还是卷起铺盖打起背包到外地做起了农民工。
难能可贵的是,刘忠民是个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摸索的有心人,他一边打工挣钱一边探听市场,在积累创业资金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市场信息。经过考察,加上得知这几年十二官村也在发展苗木产业,于是,刘忠民决定回村里育苗,发展壮大苗木产业,在农村这块原本属于自己的天地恣意驰骋。
2012年,刘忠民从外地返乡,腾出5亩地开始培育杨树苗,当年就挣了几万元钱。初次育苗的胜利让刘忠民看到了创业的甜头。接下来的这几年,刘忠民又投资征地培育了梨树苗、李子树苗、大枣树苗、文冠果树苗、松树苗、五角枫树苗、大扁杏树苗。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管理科学,精心侍弄,销路畅通,刘忠民的树苗都卖出了好价钱。
刘忠民是个重感情的人。回乡这几年,不但自己发展苗木产业,还带动乡亲一起创业致富。说起这些,乡邻们对刘忠民赞叹不已。为改变一家一户的自产自销模式,形成规模化生产和销售。2015年12月,刘忠民带领十二官村7户农民共出资60万元组建了兴民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合作社之前,村里苗木品种单一,不能实现科学种植管理。合作社成立之后,刘忠民带领合作社成员引领全村乃至全镇的苗木农户实现了品种多元化。目前,他们这里不但培育了苹果树、大扁杏、南国梨、枣树、李子树等各种果树苗木,还有文冠果、五角枫、山杏等荒山绿化苗木。今年,他们还增加了松树、侧柏、榆叶梅等城镇绿化苗木。
刘忠民告诉笔者:“以前我们农村的土地都种植玉米、小麦,每亩产值不足千元。如今,通过调整改为种植苗木,利润成倍增长。从一年的实际收入看,户均增收一万五到两万元。我们家50亩地先前全部种植玉米,收入不了几个钱。2013年,我开始尝试种植苗木,种植结构转型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非常可观。”
经过近一年的快速发展,兴民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已经由原来的7户发展到现在的20多户,种植面积由原来的十几亩发展到现在的近200亩。目前,无论是苗木种植面积,还是苗木存量,兴民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都是乌兰白镇苗木行业的领军者。
机遇偏爱那些早有思想准备的人。如今,刘忠民把工作重心放在了苗木的销售上。通过参加凌源市和朝阳市多地的苗木招投标活动,打出了自己的品牌。为拓展国内市场,合作社还通过与经纪人合作的方式,把李子苗等苗木远销到云南、贵州等地,枣树苗也被经纪人推销到了新疆市场,并赢得了当地种植户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