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凤凌—— 起笔藏锋意更浓
文化信使/郑海涛 编辑/明月
许是家乡山水的滋润,也许是受大凌河流域文化的影响,或许是深受父亲的点滴熏陶,1956年春天出生于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木头城子镇新村的索凤凌,刚迈进小学的校门便爱上了书法,从此手中的毛笔便一挥而不可收,直至两幅书法行书作品被北京夕阳红文化发展中心采用评为金奖。熟悉他的人都说,别看老索平常不爱言语,但是他喜欢书法已到了迷深迷透的程度,爱得是那么的深沉。
索凤凌的父亲在政府部门工作,勤奋好学,是人们眼里的文化人。他在给索凤凌起名字时,一“凤”一“凌”占据了朝阳的两个精华,由此可见对地域文化理解深透。他父亲的字写得好,更爱好书法,在每年进入腊月期间,在一起工作的同事和村里的乡邻都纷纷拿着红纸找他写春联,一天天忙得不可交。在父亲聚精会神写春联时,刚上小学的索凤凌便在一边像看西洋景似地看着,连看边琢磨,越琢磨越觉得有意思,他从父亲一笔一划入神的书写中看到了一种无形的力量在笔尖儿运动,渐渐地喜欢上了。在父亲不在时,他偷偷地用父亲写过的废纸练习书写,写得全身心投入。几天后,他把一幅自己认为写得很好的春联仗着胆子拿给父亲看,让父亲大吃一惊,没想到10岁的孩子把毛笔字写得这么好,特别高兴,心想:“这回我可找到替身了,往后就让儿子帮我写春联吧。”于是,10岁的索凤凌从这年开始便帮助父亲给乡邻们写春联了,看着他笔下清秀的字体,大家都夸赞他,这么小就写出这么好的字,长大后在这方面肯定会有出息的。
在人生的道路上,悟性对每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一方面要从事学习和工作,一方面利用业余时间发展自己喜爱的艺术事业,而且两者都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这一点难能可贵。索凤凌1978年10月在朝阳县棉麻公司木头城子棉花站参加工作,期间又调动了几个部门,2009年在朝阳县棉麻公司朝阳大世界退休。在这30多年时间里,人们知道为人厚道的索凤凌“毛笔字”写得好,他周围的人都让他写春联,到了腊月,他的身边总也离不开大红纸和笔墨;而在平时,单位需要写黑板报、墙体方块字、宣传标语时,领导总会把这个“手艺活”交给他办。每当外来人夸赞这些字写得好的时候,公司领导便高兴地告诉说:“这是我们单位‘书法家’索凤凌写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往纸上、墙上写字成了他的业余工作。
毛笔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古往今来,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形式表示文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古代长期用毛笔写字,便产生了书法。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其书写规律与毛笔书写规律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索凤凌从受父亲传染起步习练书法,并深深地爱上了这门艺术。每当他在入静握笔行书时,思绪从远古到今天的书法轨道上穿梭,一幅作品在深思入神后一挥而就。在书写中,通过笔画之间的连贯、俯仰、曲直、燥润、动静等,使他笔下的书法作品形成一种独特艺术风格,并从中得到宏观的体现。如笔意纵横、笔意潇洒、笔意空灵、笔意开张等,让人的目光无不在他的笔迹上静静地停留。
一生认真做事而不喜欢张扬的索凤凌把习练书法当成自己的业余爱好,并没有过多的想法向外界透露自己这门“手艺”。2009年下岗回家后,他的业余时间多了,便有了拓展习练书法空间的想法。他通过别人引荐,在2010年来到朝阳县书法家协会,并积极参加协会各项活动。从此走上了习练书法的新天地。他每个星期都按着规定到老干部活动室参加活动,大家在一起交流才艺,沟通信息,共同提高,至今创作了60多幅书法精品。2012年,他的两作品被北京夕阳红文化发展中心采用,被评为金奖。为了扩大学习空间,他抓一切机会参加市、县书法展览活动,暗下决心努力学习,强化书法功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书法作品。
艺术人生,人生艺术,索凤凌对两者都已名刻在心。他游历于书法世界,体味此中的快乐。从初学到现在,他不求显达,只享快慰,与书法不离不弃40余年。现在,作为一位年过半百的书法家,索凤凌依然每日在一张张纸上笔耕不辍,以笔作犁耕耘他的书法田园,使人们从中看到了他在书法领域不凡的探索精神。我们相信,他的作品会越来越成熟,他的名字将成为朝阳书法界的骄傲。
[责任编辑: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