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趣谈“二月二 龙抬头”

摘要:农历二月初二,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预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

趣谈“二月二 龙抬头”

文化信使/宋文龙  编辑/雅贤

  农历二月初二,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预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据资料记载,从唐朝开始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代代相传沿袭成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从节气上,农历二月二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这是自然规律,但古人认为是“龙”的功劳,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地位,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过了二月二,贵如油的春雨便会普降大地,润泽万物了。可见,“二月二”这个节日,就是古时人们信奉龙能施水布雨、造福人间这一神话传说基础之上形成的。很多人都在这一天理发,俗称“剃龙头”,意喻红运当头、大吉大利!其实,我国很久以前是没有“理发”一词的,古人认为:“头发”受之于父母,不能随便剃除,故古时男女都留长发,只是盘发的方式不同。到了汉代,才有了以理发为生的工匠。南北朝时,贵族子弟都削发剃面,出现了专职理发师。据史料记载:“理发”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文献,宋朝理发业比较发达,有了专门制造理发工具的作坊。元、明朝时,人们理发更为普遍。到了清朝,满族统治者为了达到长久统治的目的,下令男子一律剃头梳辫,理发工匠沿街招揽生意,“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是当时的统治者颁发的禁令。

  二月二龙抬头有着美丽的传说,相传唐朝武则天执政时期,因自称天子得罪了玉皇大帝,被罚三年无雨,人间河干沟竭、树枯苗死、民不聊生。司管天河的龙王看到人间受难心中不忍,在阴历二月初二这天偷偷给人间降雨,因而受到重罚,被压在一座大山底下。人们用炒熟的玉米花、豆子供献龙王,报答其救命之恩,因此感动了玉皇大帝,赦免了龙王,允许继续为人间降雨。人们便把二月二这天当做节日祭拜龙王,预祝五谷丰登,仓盈囤满,寄托了对龙王的感激之情和祈求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节日之时,人们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同时燃放鞭炮,表示一年一度的“春节”,到这一天彻底结束了。细细想来,千百年人们之所以把“二月二”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其目的就是警醒人们别沉醉在春节之中,应赶快投入春耕生产,别误了农时。

  古人还有好多二月二的述说。白居易诗曰:“二月二日新雨暗,草芽菜甲一时新。轻衫细马青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元费编著的《岁华纪丽谱》中描述:“二月二日跳青节,韧郡人游赏散四郊……”。孩提时,每逢二月二这天夜幕降临时,我和小顽伴们便带着旧刷把和扫帚头,偷偷地蘸上汽油当做火把,鸟儿般欢蹦跳跃着奔向村外的野地或山顶上,尽情地把“火把”抛向夜空,谁抛得高谁胜,那充满幻想、快乐的童趣,至今难以忘怀!民俗是约定成俗,充满了想象和信仰,中国几千年传统的农耕生活,积淀了底蕴深厚的传统思想和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给二月二赋予了一些新的内容,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节日的传统内容正在逐渐淡化,弘扬民族精神,传承这一民族文化精髓已势在必行。

  生活的轨迹犹如龙一样蜿蜒起伏,总是伴随着许许多多的波折,没有一帆风顺的时候,但只要昂首前行,生活就会像龙抬头一样,前景总是美好的。“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和习俗延续至今,令人感同身受的还是勤劳立业,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恰似崛起腾飞的巨龙日益强大,华夏儿女应秉承龙的精神强国富家,在世界民族之林,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