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信使/王中原 编辑/赵盼
桓歌 摄
产品要升级换代,作文宜花样翻新。抓阄儿作文开奇葩,翻书搜网好淘金。
闲言少叙。这次作文,题目由学生抓阄儿。所抓之阄儿都是动物,比如斑马鳄鱼长颈鹿,猴子大象眼镜蛇,熊猫企鹅丹顶鹤,兔子刺猬金钱豹,蜗牛水牛白唇鹿,孔雀麻雀娃娃鱼,鹦鹉八哥百灵鸟,白鹭乌鸦红嘴鸥。抓到啥阄儿就写啥,互相交换也无妨。
期限:三天。篇幅:千字以上。配图:三幅以上。材料来源:图书和网络。鼓励引用图书网络材料,但控制在二分之一以内,且应引用恰当,剪裁得体,衔接自然。允许引用近一半,不是鼓励抄袭,是培养学生利用工具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知道家庭电脑绝非只能玩游戏,而是知识的宝库和海洋。随着习惯的养成,逐步缩小引用的份额。
语文科代表文妞儿,父姓陶母姓李,大名陶李芬芳,她抓的阄儿是猴子,下面是她的习作《文妞儿说猴儿》。
猴子与文化和文学可谓缘分不浅。它是十二生肖第九位,人所共知。猴子捞月亮的故事可以说老掉牙了,不说也罢。最著名的关于猴子的故事不消说是神话小说《西游记》,其中有个片段改编成彩色故事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郭沫若观后写了一首七律,毛泽东读后写了《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其中颈联最精彩。
曹植《白马篇》中曰:“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李白《蜀道难》中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猱是古书中说的一种猴,而猿与猴同属灵长目,灵长目还有猩猩和狒狒。按动物分类学,人类也属于灵长目。
有个成语“沐猴而冠”,是说猕猴戴帽子。比喻外表虽然装扮得很像样子,但本质却掩盖不了。常用来讽刺依附权势,窃据名位之人。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见于《水经注》,凄凉哀婉。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由此化出。
明朝解缙幼年聪颖善对,有个老先生出个歪句难为他:“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岂敢对锯?”解缙毫不迟疑,反唇相讥:“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对锯、出蹄”谐音“对句、出题”,妙不可言。老先生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寡人反取病焉”。
据说陈寅恪先生招生试题出句“孙行者”,拟设的答案是“祖冲之”。好多考生无从下手,“猪八戒、沙和尚”等乱对一气。有个考生对的是“胡适之”,出奇制胜。何以以“胡”对“孙”?因为猕猴也叫猢狲,有个成语“树倒猢狲散”,大家不会陌生吧。不知胡适先生看了这个对句感觉如何。
“火中取栗”这个成语值得一说。十七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的寓言《猴子与猫》中说:猴子骗猫取火中栗子,栗子让猴子吃了,猫却把脚上的毛烧掉了。后常以“火中取栗”比喻为别人冒风险,徒然吃苦而得不到好处。
我国上万条成语中,有极少数译自佛经或与佛经有关,比如“大千世界、恒河沙数、香象渡河、盲人摸象、河东狮吼”等;但由西方典故转化为中国成语的,除了“火中取栗”,我还真不知道第二个!
陶李芬芳交的作文是音像制品,配乐朗诵加上精美图片,称得上“立体作文”。同学们纷纷叫好点赞。其他同学的作文异彩纷呈,各有千秋。
我点评曰:“这次抓阄儿作文,有的抓到了比较熟悉的动物,写起来驾轻就熟;有的抓到了比较陌生的动物,激发了上网搜索的兴趣,化陌生为熟悉,作文更具挑战性。文妞儿不愧才女称号,抛开猴子本身,以猴为线,写与猴子相关的文学趣事。旁征博引,洋洋洒洒。可能有人觉得中心不集中,其实句句不离猴儿与文。当然,艺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对学生作文要求太高会打消作文积极性。我们现在的作文犹如达•芬奇画蛋,不是《蒙娜丽莎》,更不是《最后的晚餐》。下次我们搞个作文百花园,每人写一种花。”同学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